李 欣
(110034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 沈陽)
食品安全法律責任制度的完善
李 欣
(110034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 沈陽)
討論民事法律責任的目的是為了弄清楚違法法律規定應當受到怎樣的負擔,是法律強制性的表現,也是法律之所以為法律的重要標準,而食品安全法律責任的探討主要解決的問題是厘清違法行為的主體應該承擔什么程度的法律制裁,本文將從三個方面深入細致探討食品安全法律責任的強化。
法律責任;食品安全;責任保險機制
食品安全法律責任主要涉及的違法主體包括食品流通主體和政府監督主體,食品流通主體即食品生產者、食品銷售者、食品廣告者等,政府監督主體即為衛生部門、檢驗檢測部門和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行為的主體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主要可以按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進行劃分。筆者認為,以追究法律責任的方式為消費者維權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最后一道防線。如果食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或者提供食品銷售的第三方能夠及時的發現食品安全存在問題并及時向消費者發出警示,主動采取措施召回并銷毀產品,主動賠償消費者損失是我們更愿意看到的結果。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討論到法律責任追究問題時,意味著消費者已經受到了食品安全問題的侵害。在這樣的條件下,筆者認為應當在合理的限度內最大程度的維護消費者的利益,其一是因為食品的實用屬性決定著輕度的食品安全侵害很難顯現明顯的征兆;其二,受食品自然腐壞的影響,證據保全比較困難,消費者也很難進行相應的維權。
食品安全法中最新規定,國家對食品安全強制責任的保險機制持鼓勵態度,對購買正常食品的消費者而言,有時不僅購買者,很多時候有多名食用者,受害群體數量大,傷害高的時候,食品生產者,經營者無法做到實質有效的賠償和補償,而此時,引入第三方主體,來降低食品安全責任的風險承擔,使得責任的承擔者和食品安全的受害人都能得到最好的救濟,并在此間支持了保險行業的發展,三者之間互利互惠,共同完善,此外,在投保主體上,應該追求強制性原則,規定由經營者承擔保險業務費用,確保消費者都能得到保險機制的保護。
如果監管主體違法履行或者不履行法定義務,就有必要追究其法律責任,這里的法律責任當然也包括國家賠償責任。就監管主體而言,監管的失職瀆職行為應可繼續向上追溯,這就如同向食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和主要負責人追責同理。但依據《國家賠償法》第3至第5條關于國家賠償范圍的規定,食品安全瀆職責任尚未納入國家賠償范圍,所以引入對食品安全監管的行政主體行政責任追究的國家賠償責任存在必要。
新《食品安全法》規定的行政處罰與《刑法》所規定的刑事處罰之間,存在著行政罰款能否折抵罰金刑的爭議,理論界存在肯定說和否定說兩種說法,在罰款與罰金兩者之間的關系上看,筆者認為從本質上說刑事處罰和行政處罰分屬不同性質的處罰,其處罰目的不同,并且對不同程度不用形式的食品安全違法行為而言,如果以行政罰款折抵了罰金刑,那么對于行政違法行為未構成犯罪的主體來說,存在權責不對等的不公平性,所以食品安全刑事處罰與行政處罰應分別記罰。
同時應當注意到的是在食品安全民事法律責任框架下,《食品安全法》對食品生產經營者民事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處罰規定采用了并用模式,卻造成了對民法確立的受害人選擇性追究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機制的挑戰。也就是說食品生產銷售者既承擔買賣合同違約責任,又承擔消費者人身、財產損害所帶來的侵權責任,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是并用了兩種民事責任所作出的處罰,正如學者所論“并用模式實質是對責任競合的否定。”
在我國現行法律框架內,并用模式首先會帶來訴訟法上的問題。對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應當按照一個請求還是按照兩個請求進行處理,當事人在一個請求得到支持另一個請求不得到支持的情況下,是應當對一個請求進行上訴還是應當對兩個請求均進行上訴等等。以上所論反應了平衡食品安全法律責任競合的處罰機制的重要性,同時也反應了法律責任與食品生產經營者負擔之間相平衡的重要性。以財產處罰為例,違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行為人同時承擔民事上的違約、侵權責任,行政上的罰金和刑事上的罰金、沒收財產的刑罰,在維護受害人合法權益的立法動機之外,并行的處罰機制是否使行為人反復承受過重也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1]劉鵬,孫燕茹. 中國食品安全責任強制保險的制度分析與流程設計[J].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4:111-116.
[2]劉水林. 從個人權利到社會責任——對我國《食品安全法》的整體主義解釋[J]. 現代法學,2010,03:32-47.
[3]黃芳. 《食品安全法》對食品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影響探討[J].社會科學戰線,2012,03:195-198.
李欣(1993~),女,漢族,遼寧興城人,研究方向:民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