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視點
近日,北京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發布2017年62項績效任務。其中,任務之一就是要深化完善城市副中心總體城市設計和重點地區詳細城市設計方案,編制城市副中心詳細規劃。績效任務明確,將完成通州區總體規劃和各專項規劃的編制報審和出臺實施,在通州區率先實現“多規合一”,實現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統一,實現多規劃底圖疊合、數據融合、政策整合。加強與河北省的對接,組織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化完善《通州區與廊坊北三縣地區整合規劃》,明確管控措施,健全協調機制,促進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管控。目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0年)(送審稿)》已經市委全會審議通過,待修改完善后將按程序報送黨中央、國務院,待批復后將及時向社會公布。而在城鄉規劃編制方面,北京市將深化完善城市副中心總體城市設計和重點地區詳細城市設計方案,編制城市副中心詳細規劃,制定城市設計導則和建筑設計導則,加強規劃設計引導,塑造特色城市風貌。市規劃國土委提出,將堅持建管并舉,努力提高城市副中心管理水平。組織開展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管理實施平臺框架研究工作,全面梳理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管理流程,為探索建立“多規合一”的規劃建設管理平臺奠定理論基礎。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近日根據《中央第四環保督察組反饋意見整改責任清單》要求,已迅速組織調查,并研究制訂了《廣東省國土資源廳關于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的整改方案》,明確了責任主體,全力推進存在問題的整改落實。截至目前,在18宗與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嚴控區重疊的礦業權中,已有15宗礦業權停止了開采、勘查行為,其中3宗礦業權許可證照已到期并不予延續,1宗采礦權已注銷相關證照完成了整改工作任務。該廳根據調研情況分類制定了整改措施:對11宗位于自然保護區內的采礦權,建議由當地縣級人民政府予以關閉,由相關主管部門注(吊)銷相應證照,并利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土地復墾費、森林植被恢復費等資金對礦山生態環境進行治理和恢復;對與自然保護區存在部分重疊的3宗采礦權,建議由登記管理機關責令采礦權人根據實際情況縮小礦區范圍,退出自然保護區,并由當地縣級人民政府利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土地復墾費、森林植被恢復費等資金對礦山生態環境進行治理和恢復;對與自然保護區存在部分重疊的3宗探礦權,建議由當地市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責令探礦權人停止勘查活動、匯交勘查成果,并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注銷探礦權。另外,對1宗不與自然保護區重疊、但位于環保陸域嚴控區的探礦權,建議由當地市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責令探礦權人停止勘查活動、匯交勘查成果,并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注銷探礦權。結合開展環保督察反饋問題的落實整改工作,廣東省國土資源廳還制定完善了相關措施,進一步完善審批制度,按照“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嚴格審批涉及自然保護區的項目,防止類似情況再次發生。
近日,山東省質監局在濟南主持召開了地方標準專家審查會議,對山東省國土資源信息中心起草的《國土資源數據服務目錄體系規范》和《地籍數據質量控制規范》兩個地方標準進行了審查。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李樹民表示,隨著信息化的迅速發展,近年來積累的大量基礎地理、遙感影像、資源利用和規劃等數據對山東省國土資源系統各級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支撐作用,但在數據的管理、應用和服務方面缺乏統一的標準規范,尤其是符合山東省實際的標準尚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山東省國土資源數據應用和服務水平的提高。兩項標準的編制,規范了山東省國土資源數據服務和數據管理工作,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山東省國土資源標準規范體系,為支撐山東省國土資源大數據建設和數據共享服務,對推進山東省國土資源領域的科技進步、提升國土資源管理水平打下了堅實基礎。專家認為,《國土資源數據服務目錄體系規范》明確了各級國土資源數據服務目錄體系的數據服務架構,規范了國土資源數據與服務的組織方式,可以滿足國土資源數據服務提供、交互應用的技術需求。《地籍數據入庫質量控制規范》明確了城鎮地籍數據和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入庫質量控制的總則、內容、要求、方式和方法,規范了全省地籍數據入庫和更新的質量控制,保障地籍數據準確可靠。經過緊張的審查和論證,與會專家一致同意兩項標準通過審查,待審批后將作為推薦性地方標準發布。
日前從湖北省地質局獲悉,為了貫徹落實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湖北省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精神,以及湖北省委、省政府領導對地災防治做出的重要批示和湖北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結合湖北省地災防治形勢,湖北省地質局制訂了地災防治工作方案,并下發了《關于做好2017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全面部署該局的地災防治工作。《通知》要求,強化組織領導,將地災防治工作列為局領導班子履職盡責考核目標,并在汛期每月將地災防治工作列為該局月度重點工作加強督辦。聯防駐守,深入推進地災防治網格化管理。該局與湖北省國土資源廳聯合下發了《關于深入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四位一體、網格化管理”工作的通知》,落實了222名網格協管員,已分片區駐守現場,實現了湖北省地災防治“四位一體、網格化管理”模式的全覆蓋。1-4月,該局完成了襄陽市南漳縣城關鎮便河村三組剪子溝巖體崩塌等20余處重大地災應急搶險救災工作。強化支撐,切實做好地災應急技術指導與搶險救災工作,做到“七個進一步”,即:進一步做好地災隱患再排查,指導開展地災隱患點預案編制及群測群防監測體系建立;進一步做好地災氣象預警工作;進一步做好監測預警工作,加強群測群防技術指導,突出群專結合,指導形成適合實際的群專結合監測預警體系;進一步做好應急處置工作,第一時間開展應急調查、應急監測及應急搶險救災工作;進一步完善專家指導制度,成立省級地災應急指導專家組,分組、分片對湖北省汛期地災應急工作進行指導;進一步發揮信息化新技術作用,采用無人機遙感航拍、手機應用等信息化技術,為地災防治提供快速、便捷、智能化技術服務;進一步協助地方做好應急演練、宣傳、培訓工作,提高群眾防災避險能力。強化管理,按照湖北省地質局“項目建設年”活動、湖北省國土資源廳“項目監管年”活動要求,切實實施好地災調查、工程治理項目。強化責任,切實做好應急值守和信息報送工作。分管領導、值班人員要確保手機24小時開機,應急裝備、設備保障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同時,嚴格執行汛期地災應急工作日報告制度,確保信息的及時性、有效性、準確性。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督導,定期組織實施情況檢查,加強指導協調,督促落實。
近日從云南省國土資源廳扶貧辦獲悉,2015年以來,云南省國土資源系統先后在烏蒙山云南片區投入資金6.88億元,用于土地整治、地災防治、地質調查、礦產勘查等項目建設,全力助推片區扶貧攻堅。在國土資源部等部委的幫助下,云南廳認真履行牽頭職責,動員全省國土資源系統落實扶貧責任,2015-2016年安排土地整治項目33個、建設規模31.31萬畝、資金4.84億元,今年1-5月安排土地整治項目10個、建設規模9.69萬畝、資金6165萬元;安排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8174萬元,用于支持片區內15個貧困縣33個大型以上地災治理工程項目;投入地質調查項目資金4627萬元,安排1∶5萬區域地質調查18個圖幅、礦產地質調查3989平方公里,1∶25萬頁巖氣基礎地質調查2000平方公里,1∶25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8803平方公里,1∶5萬地災調查800平方公里;爭取中央地勘基金1392萬元,安排武定縣長沖鈦鐵砂礦勘查項目1個。在此基礎上,云南廳拓展和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先后出臺《云南省國土資源廳、云南省林業廳關于支持易地扶貧搬遷三年行動計劃的十條意見》《云南省國土資源廳關于保障易地扶貧搬遷用地的意見》等扶貧相關政策及措施,積極主動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用地保障工作。2016年,云南廳共批準烏蒙山云南片區項目用地7225畝,確保全省脫貧攻堅用地需求,并對符合“十三五”扶貧攻堅的移民搬遷安置用地,采取增減掛鉤方式或以縣為單位按村莊集體批次用地報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