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莼
杭州正在開啟“創時代”
□萬莼
創業創新是杭州發展的活力所在,由大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產業、由多樣化載體形成的創業高地、由政策機制創新涵養的“人才生態”正為杭城孕育新生機
近年來,“創業創新高地”“高端人才洼地”逐漸成為杭州新名片,全城創業創新勢態火熱,已成為眾多創客的“掘金地”。創業創新是杭州發展的活力所在,由大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產業、由多樣化載體形成的創業高地、由政策機制創新涵養的“人才生態”正為杭城孕育新生機,引領杭州從新技術、新載體、新人才三個維度發力,推進理念、模式、機制等在內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大變革,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轉型升級,向國際化大都市邁進。
我國創新創業活動已逐步過渡到以工業物聯網為背景的產業創新浪潮。這一階段下,產業創新以實現智能硬件的互聯互通為主旨,人工智能迎來新的發展風口。眾多投資者將目標對準了杭州,人工智能成為投資熱點,推動更多的產業發展從數字化、網絡化走向智能化。
杭州發展智能產業的“底子好”:一是信息經濟發展快、占比高。數據顯示,2016年全市信息經濟增加值增長22.8%,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4.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二是人工智能技術領先。杭州是知名的智慧城市,阿里云提供的安全、可靠的計算和數據處理,服務了制造、金融、政務、交通、醫療、電信、能源等眾多領域的領軍企業。如今杭州已率先成為“無現金城市”,極大地縮短了交易時間與成本。三是互聯網思維濃厚。“互聯網+”模式推動了各類資源要素在各領域聚集、開放和共享,加速了企業效率的提升和組織的變革,形成了更廣泛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
隨著《中國制造2025杭州行動綱要》出臺,未來杭州將以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著力打造全國云計算和大數據產業中心,建設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大數據和云計算平臺。近期的“2017中國大數據產業生態大會暨中國大數據產業生態聯盟周年慶”上,杭州獲評“2017中國大數據發展五星城市”稱號。《中國大數據發展報告No.1》顯示,在城市大數據發展水平量化評估中,杭州位列第二大城市,名列商用主導的大數據類型城市之首。杭州將步入掘金大數據的新時代,數據已逐步滲透到所有的行業領域,對傳統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環節產生影響力。物物相聯所構成的龐大數據資源,經過智能化的處理、分析,將生成商業模式的多種應用。截至2016年底,杭州以36家的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過廣州的32家,排名全國第四。
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產業是杭州創新前行的一個新方向。未來應做好數據資源的共享開放來進一步挖掘大數據的價值,發揮大數據的效用,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數據的商業價值。企業層面,應將設想和理論研究做實,注重投入大數據操作系統等基礎軟件的研發,在實際運作中建立企業間的數據應用交流機制及企業間交換模式,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處理海量數據庫,為未來發展成大數據交易平臺提供便利。政府層面,需高度重視大數據產業發展,出臺數據開放相關政策,搭建信息交互、科技創新云服務平臺如丁蘭智慧小鎮、余杭夢想小鎮,培育更多類似海康威視、恒生電子、泰一指尚、浙江鴻程的信息技術企業。
杭州通過政府引導和市場參與,創業創新載體實現了多樣化發展。2017年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五年來杭州共創建培育省市級特色小鎮44個、國家級眾創空間35家、國家級孵化器30家。目前杭城已擁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兩大戰略平臺,涌現出夢想小鎮、未來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淘寶城、海創園等特色化載體。
杭州市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明確全市域的創新空間布局以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城西科創大走廊為載體,統籌規劃國家級高新區(濱江高新區)、“兩廊兩帶”、特色小鎮、眾創空間。重點扶持包括夢想小鎮、紫金小鎮、云棲小鎮、山南基金小鎮、江干丁蘭智慧小鎮、富陽硅谷小鎮等在內的以創新創業為主題的特色小鎮建設,加快眾創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場等眾創孵化器發展,打造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發揮各類資源集聚優勢,利用完善的配套服務,壓縮創業創新成本,為資源對接提供便利。
定位信息產業的余杭夢想小鎮是個典型案例,主攻互聯網創業創新,走“互聯網創業小鎮”和“天使小鎮”雙鎮融合發展之路,即鼓勵創客群體在電子商務、大數據、云計算、動漫設計等領域大展身手,又扶持天使投資基金、股權投資機構、財富管理機構等科技金融或互聯網金融發展來互促互進。同時小鎮依托浙大、阿里優勢,獨享有浙大實驗室技術平臺和阿里云服務,布局互聯網村、天使村和創業集市三個板塊。小鎮自建設以來一直致力于幫助“有夢想、有激情、有知識、有創意”,但“無資本、無經驗、無市場、無支撐”的大學生“無中生有”,使他們創業的“夢想變成財富”。目前小鎮已初步形成包括“眾創空間”、O2O(線上+線下)服務體系、“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鏈條等在內的創業生態系統。截至2016年10月,小鎮官網數據顯示,已累計完成投資31億元,集聚金融機構420家,集聚管理資本1100多億元,集聚了740余個創業項目、7000多名創業人才。
如今,各級政府紛紛為建設更多更優的載體拍胸脯立“軍令狀”,以期創造更包容的營商、創新環境,打造更具活力的創業創新平臺。如政府簡政放權,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切實執行《關于深化改革加強科技創新加快創新活力之城建設的若干意見》以及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實施方案,健全以市場為導向的成果轉移轉化機制;重點培育以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未來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為核心的“城西科創大走廊”,以及規劃中的“城東智造大走廊”,拓展創業創新空間,打造引領創新發展的新引擎。同時,積極營造開放的創業創新生態。眾多新興金融機構、民間資本駐扎杭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鎮已集聚各類金融機構1556家,資產管理規模突破8350億元。以浙大系、阿里系、浙商系、海歸系為代表的創業“新四軍”,已成為杭州創業創新的主力軍。同時政府千方百計降低各類制度性交易成本和創業創新的隱形門檻,培育各類創業創新主體。
創新是杭州的內生基因,人才是創業的外化動力。培育人工智能新業態、打造創業創新載體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作用。要在杭州講好創新故事,就需要智力支持,建立更具競爭力和吸引力的人才集聚機制。
近年來,杭州一直致力于營造良好的人才生態,出臺人才新政,注重本地及海外人才的多途徑引入培養,集聚高端人才來推動創新發展。2016年全市人才總量達215萬人,全社會研發支出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提升至3.1%左右,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居省會城市第一,人才凈流入量在全國排名第一。2016年“人才意見22條”實施后,新增“國千”人才19名、“省千”人才54名。杭州已成為對海歸人才吸引力上升最快的城市之一。事實上,杭州創新性的基層人才引留案例較多,最為典型的是以特色小鎮為載體,打造人才苗圃。以“政府打造、市場運作”運行模式為主的特色小鎮,努力營造由產業、文化、旅游、社區相疊加的小鎮生態,配備學校、醫院、商場等相關生活設施例如邵逸夫國際醫療中心、娃哈哈國際雙語學校,以多功能產業集聚平臺吸引留住人才,助力他們圓夢。截至2016年11月,杭州市委組織部數據表明,全市建有省級以上特色小鎮19個,集聚6萬余名人才在小鎮中創業圓夢,4000多個人才項目(企業)實現跨越發展。
然而,杭州的人才梯隊建設依然存在短板,《杭州市人才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及杭州頂尖型人才存在結構性短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聚不夠多、人才工作市場化運作機制不夠健全、人才工作信息化水平不夠高、推進人才國際化的步伐有待加快等問題。特別是缺少“高、精、尖”的國際化人才,現有的準入標準和鼓勵政策并不具備吸引力,尤其是中小企業引進國際化人才的成本較高,大型企業留住中高端人才的條件與北、上、深相比沒有優勢。
“以一流環境引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建一流城市”,杭州需要匯聚八方賢才。《杭州市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目標鎖定到2020年,全市人才總量達到250萬人,集聚國家級領軍人才500名,海外高層次人才2萬名,引進、培育市級以上領軍型創業創新團隊30個左右。要以杭州高新開發區(濱江)和杭州未來科技城兩個國家級海外人才創業創新基地為龍頭,輻射帶動西湖大學(在建)、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中科院理化所杭州分所等高端科研機構的培育。花大力氣引進一批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領域國際知名的科學家和帶技術、項目和資金回歸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同時企業、政府需要進行薪酬制度、社會保險等方面政策優化,完善引才配套措施如醫療、教育等方面的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