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娟 張蕾
以信用建設破解企業投資備案改革難題
□馮娟 張蕾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改革強省的“金字招牌”,是提升群眾和企業獲得感的民生實事。自改革實施以來,絕大多數群眾辦理事項已經實現了“最多跑一次”,而企業投資項目審批由于審批流程復雜、涉及環節眾多,成為各地公認最難啃的“硬骨頭”。抓住企業投資項目審批的問題要害、找準制約企業投資審批改革的推進短板,是實現改革從破題向縱深、從倒逼到主動、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
目前試行企業投資項目告知性備案,是企業投資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的最新舉措。自國務院第673號令《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條例》和浙江《企業投資核準和備案“最多跑一次”改革實施方案》頒布實施后,如何在發揮告知性備案簡化辦事流程、壓縮報建時間等制度紅利的同時,保證執行質量與降低安全風險,是在改革實踐工作中亟待破解的難題。對此,除了加緊出臺可操作的事中事后監管實施細則,還可探索在該領域廣泛建立與告知性備案相匹配的信用治理體系,實施信用監管聯動,促使企業在審批全流程中誠信合規、自覺履約。
自今年4月企業投資項目告知性備案試行以來,全省已在備案系統完成自主備案項目8000余個,部分地區備案項目同比增長有明顯提高,對提高企業投資項目備案效率、減少企業申報成本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與以往的備案方式相比,告知性備案增大了事中事后監管的難度。
項目監測和現場核查環節效果有限,事中事后監管缺少有效舉措。從概念上看,告知性備案是以企業作為實施主體的非行政行為,企業承諾對項目的真實性負責,備案機關接到企業告知的全部規定信息即為備案。備案機關不再行使核實信息的職能,取而代之的是事中事后履行監督檢查的管理職能。但僅憑借企業按要求提供的企業基本信息,項目名稱、建設地點、建設規模、建設內容,項目總投資及項目符合產業政策聲明這四部分內容,對告知性備案進行監測和核查,具體操作缺少有效依據和手段。
部分企業不按照規則實施告知性備案,為后續報建流程帶來矛盾和問題。例如,涉山涉水涉景區項目,專項規劃依據不齊而自行備案;光伏發電項目,未通過供電部門接入認可就自行備案;需要資本金管理、貸款融資的項目,隨意填報投資信息備案等。個別企業將告知性備案制當做不遵守行業規范和申報規則的機會,對后續職能部門的審批造成負面影響,埋下了隱患。
告知承諾制備案的試行,無疑是企業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但如何做到既“跑得少”又“管得好”是一項改革難點。主管部門除了在規范化引導和精準化服務上下功夫,還應在告知性備案及后續的項目全流程中、及在該項目竣工驗收后,探討加強完善監管措施,建立信用評價體系,有效培養企業備案行為的守信意識、履約能力。
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手段,構建以信用體系建設為核心的告知性備案監管體制,加快推動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與浙江政務服務網及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的對接,實現數據交換共享,將信用信息查詢作為必要環節嵌入告知性備案審批流程,建立事前信用承諾、事中信用監督、事后聯合懲戒的監管模式,規范企業自主告知承諾行為,讓守信者一路暢通、失信者處處受限。
事前書面信用承諾。在投資項目審批“預申報”階段,要求每位項目申報主體簽訂信用承諾書。如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負責將信用承諾書進行公示,并接受社會公眾監督,信用主體違背相關承諾后將自愿受約束和懲戒,懲戒結果作為信用記錄同步納入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

信用等級分層服務。公共信用信息平臺以信用預警或紅黑名單的方式對企業信用信息狀況進行提示。對于信用等級高、紅名單企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實施“綠色通道”“容缺受理”等便利服務措施;對信用等級低的企業,實施從嚴審核、重點監管,對被列入失信黑名單企業依法依規進行相應懲戒。
事中信用評價。為告知性備案項目全流程重要環節、關鍵步驟提供信用等級評定服務。規劃、國土、環保、住建等相關職能部門在自身職能范圍內對企業申報行為進行信用評價,為企業投資項目審批全過程提供信用留痕,從而為同一項目下一環節或該企業其他項目的審批提供信用記錄,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
全流程信用監管。依托公共信用信息平臺,以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為載體,歸集、整理企業投資告知性備案的相關審批、監管(處罰)信息,并記于企業名下。對于在告知性備案過程中刻意隱瞞、提供不真實信息的企業,將其不良信用記錄同時留存于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和公共信用信息平臺。通過對企業法人的信用監管,實現對投資項目全過程監管。
事后信用畫像。告知性備案項目完成全部基建流程(竣工驗收)后,由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為企業本次審批流程做信用畫像。憑借自身的專業性對信用主體做出客觀、公正、嚴謹的信用評價,所出具的企業綜合信用等級和信用報告則作為該企業信用評分的重要參考。
數據應用共享、多方聯合懲戒。為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在信用信息采集方面的權威性和完整性,企業投資項目審批的信用記錄不僅僅用于項目審批監管,也可運用于公共信用、金融信用和其他商業領域,實現信用信息數據的共享應用。企業在項目審批領域中的誠信度、合規度、踐約度等信息,與其他信用信息平臺數據相互印證,由多部門在多領域對失信主體進行鑒別認定、共同約束、聯合懲戒,逐步構建企業投資項目信用聯動、監督監管的閉環。
信用體系在告知承諾制備案項目中的深度融合應用,不僅為信用體系建設、創新監管模式提供了有效樣本,而且為未來在所有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流程中的應用,以及推進政府信息與金融、商業等領域信用信息的互通共贏,邁出了探索性的一步。
作者單位:馮娟,杭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張蕾,杭州市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