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經濟六大看點

浙江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長
全省以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振興在加速,浙江經濟正在實現理性回歸
上半年全省GDP增幅達8.0%,橫向比較超過上海、廣東、江蘇,可以說“風景這邊獨好”。在經歷了“虛實”之爭的風口浪尖、“新舊”動能轉換的政策引導、中國制造2025浙江行動計劃的“高大上”與傳統產業改造“10+1”的“三品戰略”、“專精新特”等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分析上半年經濟,對科學謀劃下半年經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工業增速并列最快。浙江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長7.7%,排名從第16位提高到第15位,與山東并列第一梯隊。浙江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高于去年同期1.0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同期0.8個百分點。38個工業行業中,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的有34個,其中超過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平均增速的有15個,增加值同比下降的有4個。全省出口總額增速41.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5.6個百分點,其中規上工業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10.9%,高于去年同期9.9個百分點;出口交貨值增長對銷售產值增長的貢獻率達14.4%,高于去年同期9.5個百分點;電氣機械、通用設備、金屬制品、通信電子、化工行業對規上工業出口交貨值增長的貢獻率合計達45.9%。
新經濟投資最高。上半年,全省裝備制造、高新技術、戰略性新興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3.3%、10.8%和10.1%。八大產業中信息經濟核心產業、高端裝備、時尚、節能環保、健康產業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13.6%、8.9%、5.8%、7.9%、9.8%,增速普遍高于規上工業平均水平。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1405億元,同比增長10.9%,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3.0個百分點。工業領域民間投資快速增長7.7%,比工業投資高出1.8個百分點。新能源產業投資增速提高到30.1%。
利潤增速最穩。1-6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利潤2172億元,保持全國第五。近三年1-6月,浙江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速分別為7.9%、14.6%、14.4%,同期全國分別為-0.7%、6.2%、22.0%,廣東分別為7.5%、16.3%、15.1%,江蘇分別為14.5%、10.8%、14.4%。浙江規模以上工業利潤表現出較強的穩定性。全省38個工業行業中,利潤同比增長的有27個。裝備制造業和原材料加工業是工業利潤穩增長的主力軍。
改造提升成效最明顯。十大傳統制造業1-6月利潤總額834.3億元,同比增長24.5%,增速高于全省規上工業10.2個百分點。除非金屬礦物制品、服裝外,其他8個制造業利潤增速均高于去年同期,其中有色、造紙、化纖、化工、非金等5個制造業的增速分別達105.2%、67.1%、52.4%、30.9%、14.8%,分別高于全省90.8、52.7、38.1、16.5、0.4個百分點。十個重點傳統制造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5%,較去年同期提高0.4個百分點,除服裝、紡織、橡塑外,其他7個制造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均高于去年同期。十個重點傳統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利稅率為9.0%,同比提高0.3個百分點。
政策支持力度最大。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省委、省政府三年安排162億元,設立振興實體經濟(傳統產業改造)、“兩山(一類)”和“兩山(二類)”建設三項財政專項激勵資金,其中擇優選擇義烏、臨海、蕭山等18個縣(市、區),實施振興實體經濟(傳統產業改造)財政專項激勵政策。出臺《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行動計劃(2017-2020年)》《浙江省“機器人+”行動計劃》等系列政策,召開全省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大會,批復《紹興市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省級試點方案》,充分調動地方促進實體經濟特別是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積極性。
上半年取得的成就,充分說明全省以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振興在加速,浙江經濟正在實現理性回歸,成效是明顯的,成就是可喜的。下半年要繼續圍繞制造強省建設總體目標,深入謀劃環杭州灣大灣區、義甬舟開放大通道、“一帶一路”大平臺等新建設,著力探索重點傳統制造業試點、“四換三名”綜合試點、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畝產效益”綜合評價、“最多跑一次”改革等新載體,著力激發20個工業強縣市區、18個省級振興實體經濟試點、6個“中國制造2025”浙江行動縣級試點示范、一批制造業特色小鎮等地方發展新動能,堅決打好轉型升級組合拳,堅決打破“壇壇罐罐”,努力創新“八八戰略”新實踐,努力形成振興實體經濟、引領未來發展的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