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哲琪
借力數字經濟 打造數字浙江
□潘哲琪
交通行業,過去是200萬的出租車司機,如今滴滴注冊司機超1500萬;快遞物流,過去郵政時代10億件次每年已是空前規模,如今電商驅動的包裹達到300億;金融領域,過去銀行卡支付交易峰值是1.5萬筆每秒,如今雙11支付寶交易一度達到12萬筆每秒。日前阿里巴巴《數字經濟2.0報告》發布的一系列數據表明,一個嶄新的數字經濟商業時代已經到來。
浙江數字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在全國居于領先水平。騰訊研究院公布的《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2017)》報告指出,“互聯網+”數字經濟總指數浙江為14.9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6.47,列各省市區第四,僅次于廣東、北京和上海。
數字經濟已成為浙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騰訊公司研究報告,“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每增長1個點,GDP大約上升1406.0億元,新增城鎮就業人數1.7萬人。2016年浙江“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較上年增加9.41個點,由此可以估算出,2016年浙江數字經濟總體量大致為1.3萬億元,占當年浙江GDP總量的28.5%;浙江數字經濟的發展帶來了16.3萬新增就業,占當年浙江新增就業人數的14.0%。浙江數字經濟擴張的速度和深度令人震驚。
數字經濟并不是一個遙不可及、不可觸摸的概念,它已悄無聲息地滲透到日常生活、工業生產以及政府工作等方方面面。不妨各選取三個典型來體味一下浙江數字經濟的現實應用及其影響。
第一個是新獲“支付寶之城”稱號的杭州。螞蟻金服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杭州98%的出租車、95%的超市和便利店、55%的餐飲門店都可用支付寶買單,城市線上交易的發展速度超乎想象。這個以西湖美景著稱的城市,已悄然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之城,無現金進程領跑全國。
第二個是應用云計算和大數據的中策橡膠。這個全球橡膠生產巨頭,因為人工智能ET工業大腦的引入,通過優化橡膠合成方案,良品率提升了3%-5%,一年可以增加千萬級利潤。如果放大到整個浙江制造業,利用云計算提高良品率1個百分點,一年則可增加數百億的利潤。
第三個是浙江推行的“最多跑一次”改革。這一舉措以互聯網平臺和大數據技術為核心,加強信息資源的共享與應用建設,打破了部門各自為政、職能交叉重疊的傳統狀態,有效避免了群眾或企業辦一件事要跑多家機構的現象,切實提升政務效率、降低社會成本。
面對數字化革命沖擊,浙江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陣地,要從產業、民生、政府、金融各方面入手,通過市場“無形之手”與政府“有形之手”的共同發力,將浙江打造成為全國云計算和大數據中心。
以大數據推動產業融合。今年4月,浙江省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發布《浙江省“企業上云”行動計劃(2017)》,計劃指出,新增上云企業10萬家,全面推動云應用軟件和服務在企業中的應用。這對于浙江傳統制造企業來說,等于安上了一個“工業大腦”,十分有利于數據分析以及技術傳承,促進企業向“互聯網+智能制造”轉型升級。未來政府要在搭建服務型平臺上下苦功夫,幫助企業利用好新技術,把“互聯網+”“大數據+”元素添加到制造業,打造更加智能化的浙江制造新優勢。
以大數據洞察民生需求。憑借高技術含量的數字經濟,健康醫療、公共事業等領域產品工藝越發精湛,越來越多的民生需求正在被挖掘。比如,杭州水馬環保公司生產的凈水器不僅具有凈化水質的作用,還有人體數據采集和收集功能,通過大數據可以實時監測健康狀況。
以大數據助推政府轉型。浙江已于2015年成立了數據管理中心,打通了全省3300多個政府部門的資源。打造政府數據開放平臺,本質就是建設數字政府。但是運行過程中面臨改革動力不足的難題,行政主導型改革存在各級政府態度不積極甚至抵制等問題。浙江要結合市場需求,理清改革思路,以數據開放和共享為導向,建立起政府服務與市場服務相銜接的運轉機制,倒逼政府部門數據整合、流程改造。
以大數據提升金融安全。大數據有助風險監控,常見應用于信用貸款市場。金融機構可以從數據庫調取用戶的財務狀況、社會關系、工作收入、行為偏好、消費能力等信息,通過數據量化功能評估借款人信用風險,對用戶的還款意愿和能力作出預測,做到風險可控、精準放款。要加快構建省市縣一體的“互聯網+”金融風險評估系統,實現風險管理可視化,從而全面擴容金融服務供給主體,有效緩解企業融資難問題。
作者單位: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