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玉含
(071000 河北大學 河北 保定)
論物權法的現代發展
屈玉含
(071000 河北大學 河北 保定)
現代經濟、科技的發展促使了物權法的現代化。物權法的現代化發展趨勢盡管有所發展,但仍然沒有脫離其私法的本質,尤其是在中國更應堅持其個體性的本位,對切實保護物權權利人的合法利益昨常有利,這對我國市場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本文對物權法的現代化發展趨勢分析,以我國未來物權法之立法與研究。
物權法;現代化;趨勢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演變,世界經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由近代自由競爭階段進入現代壟斷階段,而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也逐漸致力于本國經濟的現代化。經濟現代化的進程,對各國固有的法律提出了新的挑戰,傳統法律正面臨著一場現代化的革命。民法作為“將經濟關系直接翻譯為法律原則”的法律部門,其現代化更成為經濟現代化的基礎和法律現代化的重心。民法的現代化涉及到民法原則現代化﹑民法制度現代化﹑民法體系現代化﹑民法觀念現代化諸方面,其中,物權法的現代化是一個重要內容。
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根本,人須臾離不開物。物權法作為調整人對物的關系的基本法律,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立法者在探討這一問題時,不可不慎之又慎。我國是傳統上缺乏私法充分發展的國家,尤其沒有形成私法自治的傳統。私法傳統的形成,對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但是其形成,實在不僅僅是制定了法條就能辦到的,而是要有賴于長期的努力。私法的自治,尤其是意思表示的充分自由,是民法為人類的想象力打開的一扇窗口,是法律規制的嚴肅性和強制性之下為人們才智的充分發揮打開的方便之門。在新的法律關系的創設中,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人們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帶來了制度的創新。在最近幾年的金融創新中尤其可見金融工作者智慧的成績,實在有賴于意思自治之功。可以說,正是私法自治帶來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繁榮。國家干涉是必要的,但是應局限在一個較小的范圍內,由過去國家包辦人們的衣食住行﹑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到逐步退出許多領域。誠然,在物權法領域,物的使用完全不受限制的現象已不存在;物權也不象債權那樣允許當事人的自由設定,但決不能說國家就對其完全控制,因此而得出物權法法律本位已經社會化﹑法律性質公法化的結論。
物權法上的所有權絕對原則,為近代民法三大原則之一。此一原則肇端于古羅馬法。作為“商品生產者社會的第一個世界性法律”的羅馬法適應當時發達的簡單商品經濟的要求,非常注重對物的占有和支配以及所有者處分權的保護。近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斷發展壯大,要求擺脫一切封建束縛和人身依附關系,實現充分的自由競爭。為了排除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封建殘余,新興資產階級倡導尊重個人權利與自由,并將個人所有權視為人類自由的延伸和保證。“無財產即無自由”成為千古不變的著名格言。保護私人所有權成為法律的主要目標。“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成為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近代民法的首要根本原則。《法國民法典》第544條規定:“所有權是對于物所享有的絕對無限制的效益﹑處分的權利”。所有權的絕對化由此而得以確立。所有權絕對原則一經產生,便在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采用。所有權絕對原則徹底蕩滌了與身份關系有千絲萬縷聯系的封建財產制度,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繁榮和發展以及主體人格的獨立化,為自由﹑民主﹑法制國家的建立鋪平了道路。所有權絕對原則雖然對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但因過分強調個人利益而忽視了社會整體利益,加劇了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沖突,而損及社會秩序的穩定。依照社會所有權思想,所有權本身包含對社會的義務,其行使應有益于社會公益。首倡所有權社會化思想的人是著名的德國民法學。在《法律的目的》一書中指出:所有權行使之目的,不獨應為個人的利益,同時也應為社會的利益,因此現今應以“社會的所有權”制度取代“個人的所有權”制度。這一全新的所有權觀念逐漸被各國所接納,許多國家還通過立法使所有權絕對的傳統理念得到了修正。德國《魏瑪憲法》第153條規定:“所有權負有義務,于其行使應同時有益于公共福利。”這一規定使所有權的社會化思想首次獲得了立法表現,并助長物權法的社會化趨勢。目前,這一趨勢仍在不斷發展。應當指出,所有權的社會化并不意味著對個人利益保護的弱化,恰恰相反,它是民法在尊重個人權利基礎上更注重整個社會整體民眾的共同利益與幸福,表明了法律對個人利益最終保護的強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何使物權法所體現的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達到統一,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人格的發展,乃是現代物權法要解決的重大課題,我國在制定物權法時,要貫徹個人利益與社會公益協調發展的所有權思想。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外向型和開放型經濟,其客觀的發展規模必然沖破國家與地區經濟的籬笆,出現商品經濟的國際化和市場的統一化。這一趨勢反映在法律制度上,要求各國擴大法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這種法律上的交流與合作進而表現為國際社會法律的協調性和趨同性日益加強。民法作為將經濟關系直接翻譯為法律原則的法律,意識形態對其影響相對于其他法律要小,故國際化表現尤為突出。各國物權法趨同的突出表現是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物權法的相互融合以及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物權法的廣泛借鑒與移植。然而,物權法與同屬私法領域的合同法比較而言,其國際化程度仍然較小。合同法乃是直接調整交易關系的法律,各國的交易有向世界一體化發展的趨向,因此,一國立法可以直接移植他國法律,而物權法則直接反映社會經濟制度。各國的社會經濟制度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各異,法律文化傳統相去甚遠,因而,各國物權制度差異較大,表現出較強的民族性。有基于此,我國的物權立法應在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追隨現代物權法的發展趨勢,不斷完善本國立法,而非完全照搬,簡單移植西方國家的物權制度,從而使中國的物權法做到在具有中國特色的前提下走向世界,在走向世界的歷程中保留中國特色。
由于財產占有關系是財產流通關系的前提和結果,又決定和反映著社會的經濟基礎,因此,社會經濟制度的發展必然引起物權法的發展,同時財產流通關系的法律表現——債權法的發展也促進著物權法的發展。
[1]江幸治.擔保物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07).
[2]孫憲忠.德國當代物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02).
[3]劉得寬.抵押權之附隨性與特定性[A].民法諸問題與新展望[C].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