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春
(100000 北京住總第三開發建設有限公司 北京)
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的思考
張曉春
(100000 北京住總第三開發建設有限公司 北京)
隨著全球性經濟交流的快速發展,完善的信用體系促進了經濟的繁榮。信用體系的主要功能在于便利市場主體的相互交易行為,能夠保障確定預期的正式的制度和增強交易信心。目前,市場的透明度成為建立信用秩序最為有效的選擇,于是我們從作為信用主體的企業、個人和政府的信用建設出發,圍繞信用權逐步展開整個信用體系多個環節中涉及到的問題進行探討,以通過這一個民商法信用體系,讓信用秩序達到應然性和實然性的統一。本文概述了民商法中信用體系,分析了民商法中構建信用體系的意義,闡述了民商法中信用體系的構建策略。
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
信用是企業或個人的一種美好品質,要求我們要對自己言行負責任,約束我們遵守法律規范的準繩,一個人沒有信用難以在社會上立足,難以成就一番事業,對于民商法中的信用而言,其是維護市場穩定的必然要求,以此構建民商法信用體系十分有必要。利益雙方簽訂完合同后,都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忽視了自己在合同中的責任,因此合同中存在一些由于合同雙方喪失信用而產生的問題,即使民商法的法律規范十分完善,但還是避免不了由于信用缺失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所以說民商法中考慮信用因素是十分有必要的。筆者通過對民商法信用體系的含義和構建的特征進行闡述,針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構建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有效措施。
一般情況下我們都將當事人履行義務的背景以及程度作為判斷信用的標準。在法律條款中,要求民事主體一切行為必須要完全履行相關合同,必須要時候也要根據規定進行適當的法律賠償。民事主體判斷對方的信用度通常都是利用對方相關資料和數據進行,只有對對方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認識,才能有效保證交易失敗的幾率避免受到欺騙。
在民商法中,判斷民事主體的信用度主要是通過對方對義務的履行能力以及對債務的責任程度進行,這樣判斷出的信用度更為可靠準確。除此之外,信用在民商法中也具有一定的利益性。民商法中的信用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債權法和物權法。在債權法中信用的運用主要表現為:義務擴張﹑合同變更﹑情事變更﹑合同履行以及合同解除;在物權法中信用的運用主要表現為:相鄰權制度和物權公信以及善意取得三個方面。
民商法信用體系建設中存在一些問題,限制了其效果,在建設中對于信用的定義并沒有達成一致,還有一些信用體系建設因素方面也存在不統一的情況,這些都限制了體系的建立。在建設民商法中,有很多方面都要全面的進行探索,分析其價值,但是在因為缺乏細化的界定,且缺乏統一的觀點指導信用建設,在建設中有很多規則也都不健全,存在不足和漏洞,有很多的因素使得其中的發展具有風險,企業在發展中也缺乏統一的基本原則,這些都給民商法信用體系的建設帶去消極影響。
當前民商法建設雖然在不斷的發展和優化,在法律方面也有了明確的規定,確定將信用建設作為其建設的根本原則。然而在實際的建設中真正能夠落實建設原則的卻很少,且我國的經濟還處在發展初期,使得在很多方面都有限制民商法信用體系建設的條件,我國的經濟并沒有深入的優化和完善信用建設發展,市場在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增添危機,其中技術問題以及生產質量問題都影響了信用體系的建設,有關法律不安全也同樣對民商法信用體系的建設形成阻礙。
(一)構建個人信用體系
建設個人信用體系對于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構建都十分的重要,市場環境當中最多的便是個人,而對個人最有效的約束方式便是建構起相關的信用法律規范。但是在制定這一類的規范時應當注意保護和尊重憲法賦予給公民的各項權利。在對個人信息資料進行搜集的過程當中要注意保護其相關的隱私,因為在了解個人信用狀況的時候大多會涉及其年齡﹑婚姻﹑收入﹑消費狀況等的調查。此外,在對個人的信用資料進行公開的時候,必須要對公開范圍有所限制,只能向有關的主體進行公開。
(二)加強市場主體—公司的信用建設
市場主體的建設要以信用為根本,它既可以行使自己的權利也要承擔一定的義務,但這一切都必須以不違反法律制度為前提,如果有欺騙違約的行為,那么只能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其中信用缺失的問題尤為嚴重。因為信用是一個企業能長期發展的根本,公司信用也是社會信用體系的組成部分也是重要部分,所以法律法規應該針對這一部分進行改善和加強。從社會和經濟的角度來說不僅是債權人受到公司信用的影響連與之利益相關的人也會參與其中,這兩者可以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公司信用的可以通過從企業自身履行義務的程度和實際承擔債務的情況來評判,但是這兩者又會受到“人”和“資”的影響。企業會在法律的作用下制定一個人格系統,人格的高低會由公司的內部人員所做出決定。
(三)加強政府信用體系的構建
政府部門的信用是保證整個社會市場良好運行的一個關鍵因素。然而要加強政府信用制度建設,一般來說就必須要加快建立一個既規范政府又規范市場的法律法規。法律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底線,所以一個規范的法律法規可以監督政府工作人員是否依法行政,是否自覺遵守信用原則,是否發揮好經濟職能的作用。要建立起這樣一個制度,一方面需要政府開展信用的專題來加強工作人員的廉潔從政效率,以及對于信用原則的遵守。另一方面需要法律手段來規范工作人員的信用,禁止濫用權力,嚴格控制公共權力等,法律手段這也是依法治國的一種重要方式。
信用是現代社會發展到市場經濟階段必備的道德理念與法律意識。信用是構成相互信任的經濟和法律關系,其對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強調誠信地位,強化完善基于各市場主體的信用體系,從而促進社會健康穩定發展。
[1]周忠麗.經濟體制改革動力機制中的開放因素——兼論中國模式的“世界性”[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12(02).
[2]巴于茜,任先行.商業信用原則在我國商法中的缺失及補正[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