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菲
(110000 遼寧省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 遼寧 沈陽)
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分析
李芳菲
(110000 遼寧省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 遼寧 沈陽)
社會整體利益關系著一個國家的穩定發展,關系著社會的和諧,無論何種類型的法律都有責任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經濟法自然也不例外。經濟法通過國家、市場等渠道合理安排國家經濟利益與資源,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和諧,促進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本文分析探討了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
經濟法;社會整體利益;維護
對于任何類型的國家來說,社會整體利益都是重中之重,因為其關系著社會整體的生存和發展,所以,國家所頒布的法律最終都是為了維護社會的整體利益。和其他法律相比,經濟法在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主要是體現在經濟方面,通過合理分配社會市場資源,確保國家經濟正常運轉。
社會整體利益不能等同于國家利益或者集體利益,也和個體利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社會整體是由所有個體組成的,所以要實現社會整體利益,首先要實現個體利益的最大化。經濟法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就是促使每個個體在創造利益的過程中實現利益最大化。其次,社會整體利益的基礎是普遍化的個體利益,這個普遍化可以理解為維護最大多數的個體利益,而非社會整體中所有個體利益的集合,在特定的情況下,為了維護最大多數的個體利益,會遵循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第三,社會整體利益的升華得于持續性個體利益的實現。社會整體利益需要具有前瞻性的視角,也就是說目光不能僅僅放于當代,而是要利在千秋,促進個體利益的可持續發展[1]。
對于經濟的法律,很多都來自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經濟,分析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邏輯,往往也參照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經濟法的發展過程。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邏輯起源于“市場失靈”,換句話說,就是面對宏觀經濟領域,市場有很多無能為力的地方。在很多實際經濟活動中,個人或者組織往往會追求個體利益的最大化,這就和社會公共利益產生了沖突,比如,為了攫取暴利,采取壟斷等不正當行為;為了謀取私利,不顧公共環境;銷售假冒偽劣產品,不顧消費者合法權益等等。可以說,從本質上來說,謀取私利的行動就很難維護社會整體利益。面對這樣的情況,國家權力就要插手干預。而采取這種手段,就需要上升到法律條例層面,來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因而,這就是經濟法產生的必要條件[2]。所以,國家制定經濟法,最終的目的就是通過經濟法來維護社會整體利益。
1.以法律條文確定維護目的
通過法律條文來規定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比如,《政府采購法》和《反壟斷法》等法律就清楚明白地體現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目的。在其他經濟法律中,如果沒有具體描述“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具體法律條款中涉及到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時候,也會體現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內在含義,比如《礦產資源法》﹑《審計法》﹑《預算法》等法律中,通過“加強……宏觀調控……”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內在含義。
2.以政策基準進行維護
法律法規可以分為裁判規則和政策基準,裁判規則主要是為了審判訴訟案件時,法官可以參照法律條款進行裁決。而政策基準只是向人民表明國家立場,無法為案件提供審判依據。
在經濟法中,有很多內容設置的目的就是為了向國民展示國家的立場,所以在經濟法中有很多關于政策基準的條文。因此,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其中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通過政策基準的形式。比如,在《農業法》中,第三款中的“國家把農業放在法中國民經濟的首位”,第八款中的“全社會應高度重視農業﹑支持農業發展”等內容,這些都是通過法律條文鮮明地向國民強調國家和政府重視作為重要經濟組成部分的農業態度。這樣以立法的形式向國民進行明示的結果,在突出農業對中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同時,也把發展和維護農業經濟提升到法律層面,發揮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作用。
3.結合法律的權義結構進行維護
權義結構在法律中,“權”代表權利,“義”代表義務,針對的是法律管控對象,具體來說,就是根據法律來分配和組織法律管控對象的權利和義務。經濟法是從宏觀層面來維護社會的整體利益,因為經濟法是為了滿足國家公權的需求,在市場失靈之后,通過國家權力來宏觀調控經濟關系。所以,構建權義結構的時候,立足點也是從社會整體利益層面來考慮。例如,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體現的是全體消費者范疇,是維護整個社會中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再比如,《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體現的是整個社會中全部從事經濟活動的實體,依法維護這些實體的公平競爭的權利等[3]。
4.通過經濟法責任制度來維護
經濟法責任制度只要是指一些民眾或者團體在損害社會整體利益或者違反經濟法中的條款的時候,需要承擔判定和后果。這樣的手段促進了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所以,國家必須重視如何構建有效的經濟責任制度。具體可以從這兩方面著手:第一,經濟法的責任制度通過刑事責任﹑民事責任等約束民眾,維護社會整體利益,針對有些民眾或者團體為了私利而損害社會整體利益的時候,應該建立強制制止的機制。第二,在建立普通法律條款的同時,還要建立責任形態,更好地對社會整體利益進行維護。比如,在《食品安全法》中,就體現了這種形態,“國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等,法律條款,明確要求了如果有危害民眾生命安全的產品,必須將這些產品召回。通過經濟法責任制度,不僅保障了經濟法的實施,也極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總而言之,對于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是經濟法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所以社會主義國家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法都有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特點。我國的經濟法,在維護社會整體利益方面,不僅體現了對個體利益的最大化﹑普遍化以及持續性特點,也符合了中國特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發展要求,在實現經濟順利轉型和推進法治國家進程中,維護社會整體利益。
[1]王雪瑩.對經濟法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探索[J].時代金融,2017,(06):286+294.
[2]王菁.研究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作用[J].全國商情,2016,(29):81-82.
[3]倪同木.法學視野中的國家利益研究[D].南京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