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030032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人民檢察院 山西 太原)
以證據為核心的刑事指控體系構建
王文娟
(030032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人民檢察院 山西 太原)
近年來,我國的司法體制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本輪司法改革,通過司法責任制改革充分放權于檢察官,在構建權責明晰的檢察權運行機制的同時,加強對檢察權的監督制約,因此在刑事指控體系構建過程中,遵循以證據為核心的理念尤為關鍵。但是在刑事指控體系構建過程中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不僅引發了多起冤假錯案,而且阻礙了我國刑事法律的發展和完善。本文將會對其進行分析,并提出以證據為核心來構建刑事指控體系的對策,從而更好的滿足司法體制改革需求。
證據;刑事指控體系構建;問題;對策
證據裁判原則不僅是司法制度的主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現代法治國家建設的基石。司法責任制改革深入推進,捕訴一體后檢察工作面臨的創新發展任務更加緊迫。檢察機關需要構建新型工作機制,強化刑事指控中的主導作用,有效提升適應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要求,積極構建以客觀性證據為核心的刑事指控體系,從而為我國刑事案件訴訟改革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1.滿足我國訴訟規律和刑事訴訟目的
根據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保障人權與懲罰犯罪應當并舉,任何一個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都不能忽視。司法體制改革過程中,國家賦予檢察機關一定的權利,要求檢察機關辦案人員堅持法定程序與法律規定,堅守“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的底線。以證據為核心來進行刑事指控體系構建就是要徹底解決刑訊逼供﹑超期羈押﹑有罪推定﹑控辯失衡﹑庭審虛置等問題,摒棄忽視證據﹑抓人定案的訴訟觀念,從而更好的推動訴訟制度改革的進行。
2.促進公訴辦案模式有效轉變,夯實案件質量根基
作為依法行使提起公訴權利的檢察機關,其公訴的效率和質量將會直接反映國家司法權威與法律的公信力。長期以來,在我國的司法體制下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法院是吃飯的﹑檢察院是端飯的﹑公安是做飯的,這三者之間既是相互配合又是相互制約的。適應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要求,充分積極構建以客觀性證據為核心的刑事指控體系,需要促進公訴辦案模式的有效轉變,進一步強化檢察機關的證據裁判意識與人權保障意識,同時將審判階段不斷提高的證明標準和證據意識向偵查前端傳遞,健全證據收集指引機制,強化對實物證據﹑技術證據等客觀性證據的分析﹑審查和運用,進一步明確相應的取證標準,促進偵查收集的證據符合庭審裁判要求,最大限度地將證據問題解決在偵查環節,從源頭上提高辦案質量。
3.避免刑事案件“帶病”進入審判,降低冤假錯案的產生
傳統的刑事訴訟對實體公正給予了過多的強調,從而忽視了審判程序的正當性,近年來,陸續披露和發現的冤假錯案在整個社會引起很大震動,這些冤假錯案的出現根源在于當時承辦案件的檢察機關為了能夠實現案件的有效辦理而忽視了證據是否滿足刑事證明標準。為了有效避免刑事案件“帶病”進入審判,以達到降低冤假錯案的產生,我國司法機構提出了以證據為核心來進行刑事指控體系構建的理念,并倡導以客觀性證據為主導來對證據進行審查,以更好的發揮審前程序的過濾功能。同時,完善起訴法定流程,還可以把一些證據不足﹑事實不清的案件進行補充﹑完善,從而有效降低“真兇現身”和“亡者歸來”等冤假錯案的發生。
1.案件請示匯報上級與庭審虛置化現象嚴重
我國現有刑事訴訟法明確提出,人民法院在進行公訴案件審理過程中,需要在受理后1個月內對其進行宣判,最晚不能超過3個月。但是由于一些特殊原因需要進行延期的,要上報最高人民法院批準。上文雖然明確了公訴案件審理期限,但是未提及案件的宣判時間,這樣一來就有可能導致在司法實踐中,對于一些庭審中突發疑難問題﹑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經常會出現“判者不審﹑審者不判”的現象。甚至還有一些法院為了避免被害人上訪,或者改判對本院的績效考核產生影響,而直接將案件匯報上級。案件“擇日宣判”既違背了直接言詞原則,又導致案件的開庭審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形象工程,致使案件請示匯報上級與庭審虛置化現象嚴重,不利于以證據為核心來進行刑事指控體系的構建。
2.偵查人員綜合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證據采集問題層出不窮
在司法體系下,證據采集又被稱之為證據取得,其一般是偵查機關按照法律規定來對與案件相關的事實和證據進行收集,但是該過程中由于偵查人員綜合素質不高,經常會導致證據收集不合理現象的出現。對于一些特殊的刑事案件也會因為偵查人員綜合素質不高而出現陷阱取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以證據為核心來構建刑事指控體系的進程和質量。
3.檢察機關“提前介入”會對司法活動產生干預
在進行司法案件審理過程中,檢察機關提前介入雖然能夠實現檢察引導監督與偵查并重,但是檢察人員提前介入偵查活動并非完全控制偵查工作,其對刑事訴訟的質量與偵查活動的合法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同時,憲法賦予檢察機關的監督權力比較大,會給法院和公安造成巨大的壓力,即所謂的對司法活動產生干預,不利于刑事指控體系的構建。
1.全面落實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與證據裁判原則
在進行刑事指控體系構建的過程中,證據裁判原則要求犯罪事實的認定過程必須以證據為核心,并且是口供以外的證據,從而有效降低刑訊逼供和口供至上現象的發生。對于刑事辦案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要遵循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并對當事人的參與機制和司法機關的審查機制進行不斷的補充和完善,對非法取得的言詞證據和實物證據進行提前過濾,有效降低非法證據進入審判環節的概率。同時司法改革過程中,檢察機關還需要建立親歷性審查和書面審查相結合的證據審查手段,避免在證據采集過程中偵查部門出現問題,從而在以證據為核心的基礎上來進行刑事指控體系的構建。
2.完善證據審查模式,提高證據收集與審查工作質量
司法改革下,刑事證據審查已經逐漸成為檢察人員對證據材料進行審查判斷﹑分析研究﹑鑒別真偽的依據,從而明確證據所具備證明力的大小。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檢察機關需要進一步明確證據核心理念,并改進和完善證據審查模式,以確保證據的真實性﹑可靠性。首先,對與定罪量刑相關的證據,最好對證據的關聯性﹑合法性及客觀性進行全面﹑細致地審查,避免瑕疵的證據影響整個案件的結果。其次,在收集證據的過程中,要對實物證據給予高度的重視,不要輕信口供,從而更好的發揮證據的主導作用,提高證據收集與審查工作質量。
3.堅持“以庭審為中心”和“以證據為核心”齊頭并進
在進行刑事指控體系構建的過程中,深化庭審實質化改革,確保事實查明在法庭﹑證據認定在法庭﹑裁判結果形成在法庭具有明確的意義,在司法改革過程中推動以審判為中心,可以使檢察機關在辦理審查起訴案件時用于指控犯罪事實的證據更能經得起法律的考驗。在對明確被告人是否有罪﹑如何處罰的過程中,需要在庭審過程中對量刑證據﹑定罪證據進行全方位的審查。此時就需要檢察機關堅持“以庭審為中心”和“以證據為核心”齊頭并進的原則,規范檢察機關的規范取證,并進一步推動檢察機關出庭支持公訴,有效提升科學舉證質證﹑交叉訊問詢問﹑法庭辯論的重要性,有效檢驗證據的真實性﹑可采性,確保刑事指控體系構建的順利進行。
在進行刑事指控體系構建的過程中,要遵循以證據為核心的基本理念,重點把握好案件證據關,對案件證據進行全方位的審查,這樣不僅可以有效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而且還能提高檢察機關處理訴訟案件的效率和質量,更好的滿足司法改革的發展需求。
[1]齊鑫卉.以證據為核心的刑事指控體系研究[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4(3):38-39.
[2]王東海.審判中心格局下刑事指控體系的構建[J].江漢學術,2016,5(4):156-157.
[3]張玉鯤,張偉,蔣家棣.“以審判為中心”背景下的刑事指控體系構建——以公訴主導的新型偵訴關系為重心[J].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2017,9(1):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