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杰
(362801 泉州市泉港區人民法院 福建 泉州)
盜竊及破壞電力設施刑事犯罪問題探討
張東杰
(362801 泉州市泉港區人民法院 福建 泉州)
盜竊及破壞電力設施犯罪已嚴重威脅公共安全,對電力企業、廣大用戶造成財產及人身安全損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對破壞電力設施罪做出了明確規定,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犯罪行為的認定卻仍有不少分歧,以下將結合我國刑法,對盜竊及破壞電力設備罪的認定做詳細分析。
破壞電力設備罪;公共安全;犯罪認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第118條規定:破壞電力設備﹑危害公眾安全但為造成嚴重后果者,處以3-10年有期徒刑。第119條規定:破壞電力設備并造成嚴重后果者,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到,國家對于盜竊及皮壞電視設施刑事犯罪立法嚴格,有利于從法律角度遏制此類犯罪的發生。以下將從破壞電力設施罪的特征﹑犯罪構成﹑定罪范疇﹑破壞電力設備行為與盜竊行為競合的處理﹑刑罰的適用等幾個方面進行分別探討,從而對破壞電力設施刑事犯罪及其量刑有更深入的認識。
破壞電力設施罪定罪依據在其行為而不是犯罪結果,也就是說行為人已經實施破壞電力設備行為,就已經構成本罪,而不能以其后果﹑危害等作為定罪依據。如果其行為已經造成嚴重后果,則以“結果加重犯”論處。破壞電力設施罪起刑點相對較高,后果嚴重者可判死刑。即使行為人并未造成嚴重后果,通常也會被判處三年以上徒刑,最高量刑標準可達死刑。
1.客體及客觀要素
受到犯罪行為侵害的客體為“公共安全”,也就是公眾生命安全與財產安全。實施犯罪的客觀條件有對電力設備進行破壞,造成電力安全受損;行為對象為正在使用當中或者已經交付運行的電力設備,其中有涵蓋各類發電﹑變電﹑供電設備等。在破壞行為上不做具體限定,可能只實施行為而未造成嚴重后果,或者行為已經造成電力設備的嚴重破壞,具有定罪量刑價值。其犯罪行為包括行為人破壞電力設備過程中采取的所有手段和方法。
2.主體及主觀要素
該犯罪行為主體通常指一般主體,也就是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在其實施破壞電力設備行為之后,即可認定為該罪行的犯罪主體。其主觀條件在于行為人故意實施破壞行為,其中又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故意類型。
在刑罰范圍內,電力設備通常包括發電﹑輸電﹑變電﹑電力運行維護等多種設備。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電力設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4條中規定:本解釋中所涉及的電力設備,均指常規運行或者電力應急設備,同時還包括功能正常但是由于季節性原因暫停運行的電力設備﹑已經建設完工但是尚未通電運行的設備等。不包括建設當中的電力設施或者交工未運行的電力設備。
從上述說明可見,破壞電力設備罪當中所提到的電力設備需要處于使用狀態,設備被破壞后所造成的后果會危及公眾生命財產健康,如電廠發電設備﹑城鄉供電輸送備等。這些設備一旦遭到破壞極易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安全風險,尤其是其中的不確定破壞因素所造成的影響更加嚴重。
如果行為人實施盜竊﹑破壞電力設施的目的為非法侵占﹑謀取不法利益,并且造成實質性破壞結果﹑嚴重威脅社會公共安全,那么其行為則構成盜竊和破壞電力設施兩大罪行要素。在《解釋》第3條規定:盜竊電力設備行為人尚未構成犯罪者,以破壞電力設備罪論處,如果已經構成盜竊罪,則從其嚴重程度進行衡量,以行為嚴重者對其進行定罪。
基于上述規定,在實施過程中則需要注意如下問題:第一,如果犯罪行為人盜竊對象屬于未建設完工的民用低壓照明電,則以盜竊行為定罪。第二,如果行為人竊取﹑破壞由于季節或者電力供應不足暫停運行的電力設備,則以破壞電力設備罪論處。第三,如果竊取未完工的供電線路設施,以盜竊罪論處。假設行為人明知電視設備已經交付運行仍實施盜竊行為,則以破壞電力設施罪論處。第四,如果行為人盜竊工廠﹑排灌站等正在運行中的電力設備,但是并未對公眾安全造成危害,可根據該行為嚴重程度以盜竊罪﹑破壞公共財物﹑破壞社會生產罪等論處。
根據《刑法》第118條和第119條規定,在破壞電力設備罪可分為“造成嚴重后果﹑未造成嚴重后果﹑過失犯罪﹑輕度過失犯罪”4種。在《解釋》第1條規定:行為人具有以下情形﹑根據《刑法》第119條中提及的“嚴重后果”,需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死刑:①犯罪人行為導致一人死亡﹑三人及以上重傷或十人及以上輕傷者。②導致一萬名用戶電力輸送中斷6小時及以上者﹑造成公眾生活﹑生產受到嚴重影響者。③破壞行為導致經濟損失高于一百萬元者。④導致其他形式的公共安全受到破壞﹑后果嚴重者。
從《刑法》中死刑判定條件而言,“罪大惡極”是其重要標準。其中“罪大”是從客觀層面而言的,指行為人所實施的罪行尤其重大,對國家﹑人民利益造成巨大危害,情節尤其惡劣。“惡極”則是從主觀層面而言,即行為人在主觀上存在極大惡性,已經沒有改造價值,如不處以極刑則會對社會及公眾造成巨大威脅和危害。只有行為人具備上述兩項標準,方可進行死刑裁量。而在破壞電力設備罪中最高量刑為死刑,這一量刑機制能夠有效提高電力設備安全保障價值。
電力設備是維護社會生產生活正常運行的基礎設施,破壞電力設備罪的論處需要以實施為依據,根據《刑法》相關規定依法裁決,尤其是對于行為惡劣﹑破壞團伙骨干等進行嚴懲,以體現《刑法》的威脅力和公信力,以起到教育和威懾作用。
[1]林志強,高春虎,張保江.淺析破壞電力設備罪的定罪與量刑[J].河北法學,2014(03)
[2]孟鵬,王文哲.破壞電力設備罪認定疑難問題淺析[J].農村電工,2016(03)
[3]王文哲.破壞電力設備罪的認定及刑罰適用[J].大眾用電,2013(05)
張東杰(1988~),男,漢族,河北省鹽山縣人,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