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博
(310018 中國計量大學法學院 浙江 杭州)
關于農民工勞動糾紛法律援助案例的思考
唐慧博
(310018 中國計量大學法學院 浙江 杭州)
2016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7603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41428萬人。全國農民工總量28171萬人。[1]農民工作為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期最大的城市弱勢群體,其勞動權益維護狀況,對經濟社會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權益保障;糾紛維權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和各地法律援助機構發布的案例顯示,農民工權益侵害依然嚴重,農民工勞動糾紛案例呈復雜化﹑多樣化趨勢。
(一)農民工權益侵害依然嚴重
《2016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日從業時間超過8小時的農民工占64.4%,周從業時間超過44小時的農民工占78.4%;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比重為0.84%;與雇主或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的農民工比重為35.1%。群體性農民工討薪類法律援助案件時有發生,百度輸入農民工法律援助,農民工討薪毫無疑問是文章中出現的高頻詞匯。如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自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6月底就受理群體性農民工討薪類法律援助案件9起,受援農民工899人次。
(二)農民工勞動糾紛的領域和行業增多
2016年制造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比重分別為0.6%﹑1.8%﹑0.2%和0.4%,分別比上年下降0.2﹑0.2﹑0.1和0.3個百分點。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比重有所上升,2016年為0.6%,較上年上升0.3個百分點。[2]農民工維權案件從最初以建筑領域欠薪為主,到如今欠薪﹑工傷﹑解除勞動合同糾紛﹑社保補償﹑拖欠加班費等多種勞動爭議并存。[3]
(三)權益受損選擇法律途徑解決的進城農民工占比顯著提高
2016年,當權益受損時,進城農民工選擇解決途徑依次是:36.8%與對方協商解決,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30.1%向政府相關部門反映,比上年下降4.5個百分點;27.2%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比上年提高5.1個百分點。
農民工勞動糾紛之所以維權成本高,與農民工自身法律知識缺乏﹑用人單位不愿履行社會責任﹑政府監管部門監督不到位等密切相關。
(一)不簽訂勞動合同或勞動合同不規范的現象大量存在
《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同時,對勞動合同的條款等都做了詳細的規定。但是,事實上與用人單位簽訂書面合同的農民工比例很低,口頭協議比例很大。同時,勞動合同不規范﹑用人單位單方保管合同﹑簽訂空白合同﹑勞動合同未報勞動部門備案的現象依然很多,一旦發生勞動爭議﹑工傷事故,農民工往往很難證明勞動關系或當初單位口頭承諾的工作條件,勞動糾紛案件難以立案,勞動者維權產生桎梏,維權成本增加。
(二)勞動糾紛取證難普遍存在
法律援助中心承辦的案例顯示,調查取證難是農民工維權的主要困擾之一。農民工普遍不具有專業的法律知識,不懂得哪些是證據,也不知道如何收集和保存證據。加之,在發生勞動糾紛時,處于強勢地位的用人單位還經常會通過威脅工友﹑隱瞞責任主體等手段為農民工取證設置障礙,進一步增加取證難度。有的糾紛本身主體復雜﹑法律關系復雜,即便是專業的法律援助人員亦需要在充分的調查取證情況下加以分析和辨別,取證難度很大。特別是勞動糾紛較多的建筑業,往往存在著工程的多次發包﹑轉包﹑層層分包,一旦出現農民工人身傷亡事故和集體欠薪,工程發包方﹑施工方及轉包方等責任主體相互扯皮,推諉責任,甚至有的主體人為“消失”,主體認定困難。
(三)工傷維權常成“持久戰”
農民工工傷待遇索賠往往不是一個單純的爭議,而是圍繞工傷問題的“一系列”爭議。如確認勞動關系的爭議﹑是否為工傷的爭議﹑傷殘鑒定的爭議﹑工傷待遇的爭議等等。幾乎每一個爭議都需要經歷“一裁二審”,一個工傷維權案件就是一場“持久戰”。[4]據致誠中心處理案件統計,10年里,35.7%的農民工工傷維權需要13~24個月,17.5%需要25個月以上。如某法律援助中心受理的一起雇傭合同糾紛法律援助案件,在法律援助律師的努力下,歷時七年七審終于維護了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雖然極少出現如此長時間的案例,但七年漫長的煎熬帶給處于弱勢的農民工怎樣的傷痛,我們難以想象。對于靠打工維持生計的農民工而言,長時間的維權之路不堪重負,無奈之下許多人只能選擇放棄自身權益。
(四)損害賠償執行難
在法律援助實踐中,即便勞動糾紛順利立案,經過取證﹑仲裁﹑訴訟等環節,支持了農民工的訴求,但仍有一部分用人單位會以種種理由拒絕支付,甚至會通過變更公司信息等手段使責任主體消失,使農民工得到賠償的難度增加。雖然最高法開展的涉民生案件專項集中執行行動中,著重執行追索勞動報酬﹑農民工工資﹑贍養費﹑醫療損害賠償﹑工傷保險待遇等9類案件,但農民工損害賠償執行難依然存在。
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預防和減少農民工勞動糾紛,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應當綜合治理。
(一)完善勞動法律法規
要健全完善多層次的勞動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規范用人單位的工資支付行為,完善工傷認定的辦法,細化用人單位侵犯勞動者權益的處罰標準,優化勞動爭議仲裁和訴訟的相關流程,以提高解決勞動糾紛的效率。
(二)強化對農民工的法律援助
要加強對法律援助政策法規﹑典型案例的宣傳,提高農民工的對法律援助的認識,引導他們借助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優化法律援助程序,拓寬農民工獲得法律援助的渠道,盡可能發揮律師或法律工作者等專業人士的主導作用,提高法律援助實施效率。加大政府投入,保障農民工法律援助的順利進行。
(三)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
要進一步加強對用人單位勞動用工的服務和指導,大力推進勞動合同的簽訂,提高勞動用工備案率和集體合同簽訂率。加強勞動保障監察隊伍建設,完善部門聯動的勞動保障監察長效機制,提高勞動保障法律的執行力,切實維護好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1]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2016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
[3]《農民工法律援助十年變遷調研報告》.
[4]《上海律師》.《農民工勞動糾紛 法律援助案件成本分析》,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