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昕
(730000 甘肅政法學院民商經濟法學院 甘肅 蘭州)
數字貨幣的法律監管分析
——以比特幣為例
王怡昕
(730000 甘肅政法學院民商經濟法學院 甘肅 蘭州)
自2009年比特幣誕生以來,數字貨幣在美國、中國等地發展迅速,但隨之而來的是法律地位模糊、監管不到位等問題。本文從數字貨幣的定義入手,梳理了比特幣的存在的法律風險,以及比較分析了各國對比特幣的法律監管。最后,針對存在的問題,本文認為可以從征收金融交易稅、對交易平臺進行分類監管等方面進行改進。
數字貨幣;問題;法律缺失
關于數字貨幣,目前人們對其認知尚未統一,并且較為簡單化。概而論之,數字貨幣(Digital Currency)指通過電子形式替代紙幣﹑金屬貨幣等傳統意義上的貨幣,它是在電子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浪潮下的產物。數字貨幣的本質仍然是貨幣,因此它必須具備價值尺度﹑流通手段等貨幣基本職能,也必須體現出一般等價物的屬性,同時應該得到主權法律的確立。在這里,必須明確的是數字貨幣不等于虛擬貨幣,后者是可以概括為一種網絡虛擬資產或交易媒介,如游戲幣﹑QQ幣等等。就目前世界發展現狀,比特幣是數字貨幣中最為人所知的一種,自2009年推出以來,已經在投資市場上掀起巨大波瀾,其價格持續上漲。雖然有許多人對比特幣是否為數字貨幣保持懷疑態度,但相比于其它幾十種所謂數字貨幣,它的確更符合數字貨幣的概念。在未來,數字化將是貨幣金融發展的趨勢,前景較為廣闊。但是,目前處于初長期的比特幣未接受嚴謹﹑完善的法律體系監管。
生命周期理論表明,任何一個行業都會經過發展﹑成長﹑成熟﹑衰退等過程。截至目前,數字貨幣作為新興產物,其自身技術層面﹑產品設計與外部體制均存在問題。其中,不僅僅是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在法學界定上受到限制與阻礙,全世界范圍內較為普遍的現象是的法律監管缺失。
(1)比特幣的法律地位與風險。由于監管者的不重視與法學概念界定模糊,比特幣存在較大的法律風險。首先,比特幣最早出現在美國,已有8年的發展歷史,但其國內卻對比特幣未有明確的法律定義與地位確立。截止目前,該國官方僅僅由Financial Crimes Enforcement Network﹑internal revenue service兩個部門出臺了比特幣關于虛擬資產﹑繳稅原則的文件。雖然可以看出,美國官方已經認可比特幣作為一種明確的資產和模糊的貨幣,但卻遲遲未修訂專門的成文法,因此增加了比特幣的法律風險。 而在中國,雖然電子信息﹑互聯網產業規模與水平已在全世界居于領先位置,但整體的金融市場發展程度落后于美國。因此,比特幣雖然2011年已經在中國建立了交易平臺,但卻遲遲未得到官方認可,只是將其視為虛擬商品,例如《人民幣管理條例》規定禁止制作和發售代幣票券,2013年央行等部委發布了《中國人民銀行 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明確指出比特幣不具備貨幣的法律地位。截至目前,比特幣在中國仍然有很大的交易量,如2014年便超過3000萬人民幣,且其價格也上漲在2017年1月上漲至8888元,但是國內法律地位的缺失很可能增加其法律風險。當然,除了法律地位不明確造成的法律風險,比特幣還存在諸如信息保護缺失﹑犯罪洗錢﹑違法投機等法律風險。
(2)各國比特幣法律監管比較。比特幣誕生于美國,而后進入世界各個國家,但其法律地位卻各不相同,大致可分為四類。第一類屬于完全禁止,如巴西認為比特幣不符合規范;玻利維亞﹑泰國認為比特幣非法,不允許傳播。第二種是沒有認可關于比特幣的法律文件,如哥倫比亞對比特幣沒有明確的使用規定。第三類屬于默認比特幣的存在,未專門出臺明確的法律文件,但通過稅收及其它法案表明了態度,如美國﹑阿根廷等。第四類屬于已有明確法律文件規定比特幣屬于貨幣,可用于交易,如保加利亞對比特幣的支付系統進行規定;日本正式承認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為貨幣;新加坡與中國臺灣也支持用比特幣進行支付。而各國對于比特幣的態度不明與不一致,造成其交易法律制度等監管不完善,進而加劇了它的風險。
在中國,對比特幣的法律監管缺失問題較為突出。首先,中國官方雖然不承認比特幣作為貨幣的法律地位,默許其在私人間流通交易,但“比特幣中國”等交易平臺的法律規范上存在問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既是數字貨幣交易作為一種P2P,本身監管存在技術難度,同時也是央行等監管部門的疏忽大意。其次,未有明確的法律適用于比特幣的功能與其平臺服務內容。目前,國內的數字貨幣交易平臺提供的服務內容十分繁雜,諸如理財﹑現貨﹑期貨﹑眾籌等等。法律適用模糊既會加大投資者的風險,也會對正規金融機構造成沖擊。
在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浪潮的席卷下,貨幣數字化已經被眾多業內外人士認可,因此監管層必須在這一方面給予足夠的重視。針對上述國內比特率法律監管存在的缺失,筆者認為可以結合中國實情,同時汲取德國﹑日本等國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1)明確比特幣的法律地位。在國內,央行雖然明文規定比特幣是數字資產而不屬于貨幣,但卻又允許其交易與平臺的存在,實質上是觀望與逃避的一種表現。對此,央行等有關機構應該積極介入比特幣的交易,明確表態,或者進一步承認比特幣的貨幣特征,諸如其支付手段與轉賬功能,或者完全禁止比特幣的作為一種資產。而現今的法律模糊會給洗錢﹑欺詐等犯罪行為提供空間。
(2)加強對平臺的監管,征收交易稅。國內數字貨幣法律監管的大問題在于忽視了交易平臺。對此,應汲取美國的發展經驗對比特幣按交易量進行金融征稅,通過稅率有效地調控數字貨幣金融市場。同時,應對各個交易平臺實行分類監管,對于應用性平臺與投資性平臺應區分看待。在應用型平臺上,可以嘗試實行備案管理制度,設立注冊資本﹑從業人員等門檻,同時加強對其洗錢﹑欺詐等金融犯罪的監控。在投資平臺上,應建立長效的風險評估機制,同時加強保護投資者,如實名制認證﹑交易額度限制﹑數字貨幣投資知識培訓等。
以比特幣未代表的數字貨幣依靠其技術創新在世界范圍內發展迅速,但卻在美國﹑中國等地面臨法律監管困境。我們必須承認數字貨幣給現實社會帶來了沖擊,給予欺詐﹑洗錢等犯罪行為存在空間。但是,數字貨幣作為一種工具本身無罪惡可言,問題的關鍵在于使用工具的人。因此,進一步加強法律監管,合理規范數字貨幣的使用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1]張樊.虛擬貨幣法律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7.
[2]熊俊.非法定數字貨幣的界定與監管[J].中國金融,2016,(10).
王怡昕(1993~),女,漢族,陜西西安市人,法學碩士,單位:甘肅政法學院民商經濟法學院經濟法專業法學碩士2016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