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玉
(100088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論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制度
高秀玉
(100088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精神損害賠償是權利主體因其人身權益受到不法侵害而使其遭受精神痛苦或精神受到損害而要求侵害人給予賠償的一種民事責任,具有特別含義的物受到難以恢復的損毀也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這項制度是是人格獨立、人格完整在法律意義上的開拓性發展,也是現代民法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我國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制度始于《民法通則》,隨后在《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婚姻法》等法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行政法規,以及《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法律規范中對其定義又有了明確的內涵和外延。
雖然精神損害賠償在我國已有多年的發展,但與其他現今國家相比,我國的精神損害責任賠償制度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精神;損害;賠償;缺陷;完善
精神損害是區別于直接財產損失的概念,即受害人遭受的是沒有直接財產內容或者不具有財產上價值的損害,如肉體痛苦﹑精神痛苦﹑喪失生理或心理感受損害。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制度是受害人或死者近親屬基于該種精神損害而要求行為人承擔相應法律責任,進行民事賠償的一種法律制度。
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制度的法律性質是通過物質賠償給予受害人受到的精神損害的安撫和補償,同時對侵權人也給予一定的懲戒。
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最早可追溯至清末,即清朝末期變律為法時起草的《大清民律草案》,但這部法律并未得以實際的實施。
新中國成立后,廢除了包括《中華民國民法典》在內的國民黨《六法全書》,直至《民法通則》頒布前,我國并沒有有效的法規對精神損害賠償責任進行規范。當時法學理論界通說認為精神損失不能通過財產進行補償,這對我國精神損失相關法學理論的發展造成了一定阻礙。
隨著《民法通則》﹑《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婚姻法》等法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行政法規,以及《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司法解釋的頒布實施,我國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制度已逐步建立,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
總體而言,我國近幾年已初步建立并完善了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制度的法律體系,但是對于其中的一些瑕疵也不能視而不見,需要我等法律人繼續努力的研究和完善。
(一)無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制度的專門法
現行精神損害責任制度散見于民事法律規范﹑刑事法律規范﹑行政法律規范﹑司法解釋等各類法律淵源,但在沒有統一法規前提下,極容易出現法規相互沖突﹑司法難以適用的尷尬局面。從《立法法》的規定來看,創設一部專門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法律勢在必行。主要在司法解釋層面上確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立法的效力層次不高。
(二)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仍沒有納入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
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2月4日通過的《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的規定》第1條規定:“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對于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法釋(2002)17號的規定,“對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失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在該刑事案件審結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最高院的上述兩個規定一方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階段不能主張,另一方面也不能額外提出單獨的民事訴訟,徹底將刑事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陷入無法保障的局面。
相對于民事侵權而言,刑事犯罪行為對被害人造成精神損害的可能性和嚴重性更為嚴重,但依據我國現行法律規定,在這種受到較重侵害反而無法助長賠償,這與大眾的常識和基本法律原則是明顯不符的,對被害人及其家庭也是非常不公平的。
(三)未建立國家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制度
我國現行的國家賠償制度同樣不支持精神損害賠償,近年來特大冤案不斷爆發,冤屈者有被非法刑訊造成身體殘疾的﹑有入獄多年喪失勞動能力的甚至有因此被執行死刑的。這些冤屈者及其親屬相比普通民事侵權案件的受害人收到的傷害更為嚴重,但仍然無法獲得應由的精神損害賠償。
國家賠償不支持精神損害賠償是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一項明顯缺陷,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錯誤的﹑非法的執行公務對民眾造成的社會危害是非常惡劣和影響深遠的,對于冤屈者進行合理的精神賠償也是當然之理,否則極有可能影響社會的和諧和穩定。
針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或國家賠償在精神賠償領域內的責任缺失,以現有法學理論和立法技術是完全可以解決的。所以我國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制度缺陷的完善并不是立法技術的問題,更多的是立法機關社會責任感是否到位的問題。
[1]王利明:《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2]王利明:《民法.侵權行為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王利明,楊立新,姚輝:《人格權法》.法律出版社
[4]梁書文,回瀘明,楊振山:《民法通則及配套規定新釋新解》.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5]佟柔:《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疑難問題解答(第一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6]佟柔:《民法原理》.法律出版社
[7]張新寶:《中國侵權行為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博登海默[美]:《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