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峰
(210013 中共江蘇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江蘇 南京)
簡析公民基本醫療權的保障
童 峰
(210013 中共江蘇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江蘇 南京)
基本醫療權是公民最基本的醫療衛生權利,其內涵是及時、有效、公平、適當。國家應當從法律、社會經濟等方面保障公民基本醫療權的實現,而我國目前相關法律規定的不完善和制度的不健全導致了基本醫療權保障的缺位。同時,基于避免權利沖突和維護公共利益的需要,權利應當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在我國醫療衛生資源相對緊缺的國情下。在醫療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入的背景下,公民基本醫療權的保障與限制與醫改目標相一致,有了更深刻的現實意義。
基本醫療權;權利內涵;法律保障
(1)及時性。疾病往往有一定的治療時機,緊急情況下,幾小時甚至幾分鐘的治療時間差異就會導致疾病的不同轉歸,即使是慢性疾病也需要根據病情的變化定期或隨時調整治療方案。因此,醫療服務的提供是有時限要求的。需要注意的是,“及時”并非“盡快”,并非所有疾病都有嚴格的精確到小時或者分鐘的救治時限,因此,從合理配置醫療資源的角度,應當保證的是疾病在最佳治療時機能得到治療,而非越快越好。
(2)有效性。有效即所采取的醫療措施有針對性,能夠緩解疾病發展﹑轉變疾病狀態。基本醫療權源于每個公民都享有以健康狀態生存的基本人權,其設立目的是為了公民能夠從疾病狀態恢復為健康狀態,因此,醫療措施的有效性是其應有之義。要實現醫療措施的有效性,就必須保證有與病情相當的醫療技術能力,有相當水平的醫護人員﹑有治療必須的藥品﹑設備等,對病情的判斷準確,所采取的診療措施符合疾病狀態。
(3)公平性。平等權是公民的基本人權,每個公民都享有不受民族﹑性別﹑年齡﹑地域差異的影響,而享有平等的醫療權。但公平并非均等。病情不同,所接受的醫療措施理應有所不同。需要注意的是,我國目前的醫療資源分布不均,不同地區的技術水平并不完全一致。從公平的角度出發,在病情相同的情況下,理應不受地域差異的影響而享受相同的醫療水平。
綜上所述,基本醫療權的核心在于公民應當享有與疾病狀態﹑客觀技術水平相一致的醫療服務。
(1)法律保障。法律保障是權利保障的基礎性措施。法律保障的主要內容是權利立法制度﹑實施制度以及實體法律保障和程序法律保障。我國目前與基本醫療權相關的法律規定有,《憲法》第45條第l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民法通則》第98條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醫德規范及實施辦法》等醫療衛生法律法規也都從不同方面和角度規定了公民醫療衛生權利。然而,除憲法的原則性規定以外,沒有任何一部法律文件有關于公民醫療衛生相關權利的正面規定。
可以看出,我國關于基本醫療權的規定散在于眾多法律法規中,一是未有系統﹑明確的闡述,二是法律層級過低。權利的賦予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確,而我國目前的法律規定對權利的表述不夠清晰系統,這直接導致基本醫療權的尷尬法律地位,權利的名稱﹑內容眾說紛紜。在憲法已經明確公民享有基本醫療權的基礎上,在專門的《病人權利法》尚未納入立法計劃的情況下,應當在已納入立法計劃的醫療服務基本法律中專章明確公民所享有的醫療權。
(2)行政保障。行政保障即通過行政命令﹑規定等行政手段,保障權利實現的機制。在我國,行政手段應用的廣泛性,使得行政保障成為權利保障的重要途徑之一。基本醫療權的行政保障主要包括衛生政策的制定和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等。在衛生政策的制定中,通過出臺權利保障的具體方法和措施,落實法律賦予的醫療權。同時,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加大對城鄉基層醫療機構的投入,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水平和質量,使之能夠勝任與其級別相一致的診斷治療,以便公民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醫療服務。
(3)社會經濟保障。權利的實現與權利主體(特別是公民)的經濟狀況﹑物質條件﹑社會保障措施息息相關,因而有必要建立保障權利實現的社會經濟機制。社會經濟保障的主要內容是所有權制度及國家所采取的勞動就業﹑勞動保護﹑環境保護﹑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等。就基本醫療權的社會經濟保障而言,主要是構建醫療衛生體制,保障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進一步完善醫療保障體系。醫療保障體系的完善從經濟上保障了公民能有所醫,能夠不受經濟限制享受法律賦予的醫療權。從醫療服務保障的角度,要實現基本醫療保障的全覆蓋,提高醫療保障的水平,降低公民就醫成本。
(1)基本醫療權限制的原因。權利應當受到一定的限制。權利限制出于劃定權利邊界以避免權利沖突的需要和保護公共利益的需要。就基本醫療權而言,醫療資源有一定的稀缺性,因此,社會各利益相關主體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必然發生矛盾﹑競爭和沖突。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基本醫療權的限制是必須的,這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個人權利,維護社會秩序,使個人利益﹑公共利益能夠協調發展。
目前,我國患者醫療權正處于一種不正常的擴張狀態。患者的無限制自由流動導致三甲醫院人滿為患,大量的優質醫療資源被應用于普通病癥,而急需高水平醫療服務的患者往往不能及時接受有效的醫療服務。
(2)國外對基本醫療權的限制。在國外,基本醫療權基本上都處于受限制的狀態。患者就醫必須遵從一定的秩序,否則將難以就醫或增加就醫成本。具體而言,有兩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除急診外,必須經由基層醫療機構或全科醫生的轉診,方能到上一級醫療機構就診,上級醫療機構不接受非經轉診而就醫的患者;典型代表是巴西。巴西實行“分區分級”的就診原則。看病必須先到所在社區的公立醫院,如有必要,由社區醫院向上一級醫院轉,直至設備更好﹑醫生醫術更高明的州和聯邦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沒有下級醫院的轉院證明,上級醫院概不接診。
第二種模式是,患者直接到上級醫療機構或專科醫療機構就診,收費標準提高或醫療保障比例降低,提高患者就醫成本。典型代表是新加坡。除急診外,病人原則上先進社區醫院或私人診所;進入這個層次后,一般病人就地治療,難以治療的,才轉入大醫院。在醫療費用方面對于那些經社區首診轉入大醫院者給予10%~20%的優惠,而對于直接到大醫院首診者則額外加價。
[1]陳冰.淺談如何做好新時期困難企業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J].《才智》,2014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