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明
(530028 武警水電第一總隊 廣西 南寧)
淺談完善財產保全制度有關保全解除的規范
周黎明
(530028 武警水電第一總隊 廣西 南寧)
我國現有的訴訟財產保全制度的法律規定,對訴訟財產保全解除的條件、時限、程序等規定過于籠統,實踐中難以操作。本文運用規范分析和價值分析的方法對財產保全解除的制度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闡述,使得案外第三人擔保既符合保全理論,又實現了訴訟擔保的制度價值,以期有所突破,便于對今后民事立法和司法實踐有所裨益。
財產保全;解除;第三人擔保
1.否定的處理意見
該意見認為:不可以。第三人不是本案的當事人,不能成為財產保全的對象,被申請人另行提供擔保,實質上等同于財產保全,理應符合財產保全有關對象和范圍的要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經濟審判工作中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若干規定》第14條:“保全的范圍應當限于當事人爭議的財產,或者被告的財產”。第三人不是案件的當事人,對于第三人的財產不得采取保全措施,該意見認為第三人提供的擔保形式上更接近于從合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30條規定:“在主合同糾紛案件中,對擔保合同未經審判,人民法院不應當依據對主合同當事人所作出的判決或者裁定,直接執行擔保人的財產”。
2.肯定的處理意見
該意見認為:可以?!胺ú唤辜丛试S”,從私權處分的角度講,被申請人可以提供第三人擔保,且此處的擔保性質不屬于財產保全的范疇,僅是一種私法上的擔保。從財產保全的目的上講,其意義在于預防由于當事人原因而導致判決不能執行或難以執行,故當有另一種擔保的時候,也就沒有繼續保全的必要了。財產保全制度的設置旨在保護申請人的利益,第三人提供擔保并不違反制度設置的初衷。
現有的法律規范對訴訟財產保全的解除規定過于籠統,對司法實務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睹袷略V訟法》第95條規定“被申請人提供擔保的,人民法院應當解除財產保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零九條“……在訴訟過程中,需要解除保全措施的,人民法院應及時作出裁定,解除保全措施?!?/p>
基于現有的法律規范及司法解釋,筆者認為可以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被申請人提供擔保的”,從文理解釋的角度說,此擔保包括被申請人和第三人,擔保形式可以是保證也可以是物保。物保可以是抵押,也可以是質押,留置不可以。
第二,是否只要被申請人提供了擔保,法院就必須解除財產保全,抑或法院需要對擔保進行審查,那么審查的標準和程序如何參照。
第三,由最高院的有關司法解釋可以看出,此處第三人提供的擔保在某種條件成就下,可能被視為執行擔保,即保證人無財產可供執行或者其他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時,在執行中第三人將直接被追加為被執行人,由此第三人提供擔保時需格外謹慎,對此風險應有預判。此解釋是訴訟中財產擔保與執行擔保兩大制度的銜接,在我國執行難的大環境下,創造了一個突破口,更加應該使得第三人擔保制度明確化和規范化。
第四,裁判文書是否涉及處分第三人財產,以及處分的順序,一直是法官盡量回避的問題,因為從訴訟原理上講,第三人非本案當事人,并沒有實質的參加訴訟,若被申請人敗訴又沒有可夠執行的財產時,將直接處分第三人財產,這有違辯論和處分原則。此處的爭議最大,由于不符合我國一貫的訴權平衡原則,法院裁判文書中也會避免直接處分第三人財產,由此問題轉移到了執行程序中,裁判文書的既判力確定了范圍和作用,往往無法再處分第三人財產,由此邏輯推測后才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的第85條。
我國民事訴訟財產保全制度的理想狀態應是既能實現對申請人的權利保護,又不至于侵害被申請人的合法權益,同時發揮財產保全制度的最大效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下,法律應提供多元化的制度保障,發揮當事人自由意志在該制度中的作用,法院更應立足于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經濟發展。
首先,裁判文書中不應直接將第三人列為被告,而在執行程序中賦予申請人或者被申請人對第三人的請求權,確立訴訟程序和執行程序的銜接。因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規定,只有被保證人無財產可供執行或者其他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時,人民法院才可以直接裁定執行保證人在其保證范圍內的財產,由此推斷第三人承擔的是一般保證責任,只有在裁判文書生效后,進入執行程序中,被保證人財產窮盡而不能履行時,第三人才在保證范圍內承擔保證責任。
其次,對第三人提供的擔保,人民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對其擔保真實性,合法性等進行審查,可以制作筆錄,充分行使法官釋明權,告知第三人擔保的風險,備案作為后續執行的依據。財產保全作為一種程序性權利,目的在于保護訴訟的順利進行。我國《民事訴訟法》第92條規定訴訟中財產保全,可以責令當事人提供擔保而非必須,但司法實踐中,法院幾乎都要求被申請人提供擔保,以取代法院的釋明責任和審查責任。我國的民事審判方式改革由職權主義轉變為當事人主義,應該充分保障當事人的處分權利和辯護權利。
最后,完善財產保全制度,確立擔保解除的條件﹑期限﹑程序,明確案件審結后擔保人財產解封程序等,可以借鑒《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財產保全若干問題的規定》。對于被申請人提供了擔保,人民法院并非無條件的解除財產保全,應當組成合議庭對其擔保財產合法性﹑可執行性以及財產價值是否能夠滿足申請人請求的數額等進行審查。被申請人提供的擔保符合法律規定的,應當及時作出裁定解除保全,同時對被申請人提供的擔保財產予以查封﹑扣押﹑凍結。因此只要被申請人提供了擔保,人民法院應結合擔保人個人信譽的好壞,擔保物風險大小,擔保財產實現的難度大小等方面綜合考慮。
制度架構的瑕疵會給司法實務帶來很大困擾,價值模式停滯構成司法評價平等的阻礙。訴訟財產保全的解除,被申請人另行提供擔保,特別是由第三人擔保在司法實踐中值得提倡,肯定此舉的合法性無疑為訴訟財產保全和執行保全的困境解決提供了一個前提,對今后民事立法和司法實踐有所裨益。
[1]吳曉靜,蔡維力.論現行財產保全制度的三大缺陷及其弊害[J].《甘肅社會科學》,201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