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用綠色之力開創美好生活
□汪燕
金秋十月,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所做的大會報告鼓舞人心、催人奮進,不僅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等全新的重大理論判斷,而且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尤其是首次把“美麗”寫進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更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這是前所未有的重大創新和科學論斷,也道出了人心所向。
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也包括人民對美好生態的期待與生態環境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不同的發展階段,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具有不同的內涵。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青山在望、綠水相擁、藍天常在,是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美麗中國少不了的標配。過去一段時間由于過度追求經濟發展而忽視了生態環境保護,導致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各種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成為最矮的短板、發展的瓶頸,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新鮮空氣、吃上放心食物成為老百姓最迫切的愿望,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一個躲不開、繞不過、退不得的必須解決的緊迫問題。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開啟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征程。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正是在這一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指引下,過去五年,一塊塊生態短板正在不斷補上,每個老百姓都能感受到環保的力度。環保部部長李干杰用了五個“前所未有”來概括過去五年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即思想認識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制度出臺頻度之密前所未有,監管執法尺度之嚴前所未有,環境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五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經成為引領中國綠色發展的理論之基,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正在建立并完善。盡管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但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認識最深、推進最快、成效最大的時期。
擁有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著墨頗多,“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等等句子直擊人心。“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被寫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從現在到“兩個一百年”,每個時間節點都對生態文明有明確的目標要求,從現在到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堅定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在2020-2035年的基本實現現代化階段,提出“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在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階段,提出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的問題,要堅持新發展理念,通過發展的手段來解決,關鍵是在發展道路和發展方式上必須走綠色、低碳、循環的道路,不折不扣落實好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四項任務,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經濟》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