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亞萍
建設麗水中心城市大花園
□厲亞萍

《浙江(麗水)綠色發展綜合改革創新區總體方案》和市委《決定》對中心城市提出的定位為生態品質之城。并對生態品質之城提出了概念性的闡釋——形成“起居院落里、游走山水間”的山水花園城市意境,打造山水城市新標桿。
總體看,麗水中心城市要打造生態品質之城,建設山水花園城市,其基礎條件良好,自然稟賦得天獨厚,山有白云山、南明山、萬象山等,水有八百里甌江穿城而過,既有靈動之美,又有厚重之感,風景如織如畫,山水特色優勢十分明顯。要打造生態品質之城,需遵循“四性”特征:一是生態性。城市建設要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基礎上,使人工建造的花園城市與自然山水生態環境高度融合,形成和諧共生的城市形態。二是宜居性。以綠色、低碳理念設計城市發展方向,給生活在城市的人們提供更多的休閑、養生和服務功能,打造讓人們充分享受快樂和幸福的宜居城市。三是傳承性。一個有品味、有品度、有品韻的生態品質之城,它一定講究傳承地域歷史文化,彰顯城市個性特色。四是可持續性。城市發展要最大程度地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保證開發活動限制在環境承載能力之內,以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基于良好的基礎條件和生態優勢,麗水中心城市要以“五個大花園”建設為目標,率先主動服務全市“大花園”建設大局,打造創建樣本,留下鮮活印記,當好全市“大花園”建設的探路者和模范生。
立足山水優勢,建設山清水秀的大花園。堅守藍天白云、綠水青山的生態底色和底線,以綠水青山為核心,以“青山畫城、綠水興城、文化榮城”為發展理念,畫好山水畫,念好山字經,著力營造清、靜、雅的城市環境,真正“讓城市擁有山水,讓山水擁抱城市”,讓麗水中心城市成為世界一流生態旅游目的地的“首選地”。
立足綠色發展,建設清潔低碳的大花園。堅持把綠色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按照綠色、循環、清潔、低碳的要求,著力打好綠色發展牌,培育綠色產業,發展綠色經濟,倡導綠色消費,激活綠色資產,加大綠色投資,讓綠色發展成為中心城市發展的主旋律,為打造生態品質之城夯實基礎。
立足品質提升,建設生態宜居的大花園。以實力之城、生態之城、魅力之城、宜居之城為方向,著力打造具有震撼力的山水林田湖原生態系統、記憶鄉愁的甌江文化系統和休閑養生的現代生活系統“三大系統”,讓中心城市處處“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成為全國生態宜居城市新典范。
立足全域統籌,建設主客共享的大花園。堅持把全域統籌發展作為根本路徑,以中心城市就是一個大景區的理念,促進空間布局更加優化、資源配置更加科學,強化“山、水、林、田、湖、城”融合發展,把中心城市率先建成“產居游共融、人景城共享”的國際生態旅游名城。
立足富民惠民,建設幸福和諧的大花園。推進大花園建設,富民惠民既是根本目的,更是政治責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讓群眾享有更多改革發展紅利、增加更多獲得感幸福感,作為建設大花園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群眾住在麗水中心城市有幸福感、干在麗水中心城市有成就感、走出麗水中心城市有自豪感。
堅持規劃先行。一個城市美不美,首要前提是城市規劃得好不好,其決定影響著城市的未來。發揮規劃在城市建設中的引領作用,關鍵把握好三點:一是提高規劃的前瞻性。突出中心城市空間規劃的基礎性、長期性、全局性作用,重視城市中心區、城市新區和城市綜合體、大型公共建筑的規劃設計,加強城市色彩研究、設計和規劃,以規劃引領中心城市科學有序發展。二是增強規劃的協調性。推進中心城市與相關縣(市)產業布局、重大設施、土地使用等方面的規劃對接。三是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嚴格實施道路紅線、河道藍線、綠化綠線、文物紫線、基礎設施黃線等“五線”管理制度,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優化空間布局。以“強化中閑(以甌江—南明湖沿線東西拓展,南明山風景區—南北延展,以甌江—南明湖山水區域成為打造中閑的重要載體空間)、打造中軸(從麗陽街一直延伸到巖泉區塊,打造“麗陽街—東七路”城市之脊,突出功能匯聚軸、景觀形象軸、公交主廊道三軸合一)、一體發展(北居、中閑、南工三大片區的一體化發展,達到全面的產城融合)”為空間策略,以“一江雙城三大功能區”為總體框架(一江:甌江流域及南明湖;雙城:北城和南城;三大功能片區:包括北部居住區、南部產業區和中部休閑區),進一步形成“北居中閑南工”的空間功能布局,增強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輻射功能。
做足“稀缺”概念。“稀缺”是經濟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經濟學一切思維的出發點和本源,一切稀缺的資源都有價值,稀缺程度越高,價值越大。綠水青山是麗水最明顯的優勢、最美麗的名片、最寶貴的資源,其稀缺性和珍貴性正日益凸顯。要充分利用稀缺的生態環境,做足“生態+”文章,把好山好水好空氣的資源,以獨具匠心的精神把它們打造成一個個稀缺的生態產品。中心城區可以依托山搞清涼小鎮或避暑民宿,可以依托水搞天然浴場和水上樂園,還可以結合避暑和健身搞運動休閑,以自然要素為基礎,以自然人文景觀休閑設施為串聯節點,依托甌江廊道等線性廊道建設特色慢行系統,為開展環麗水自行車騎行賽道、騎行觀光等活動布局更多綠道網,促使慢行系統成為人們新的出行方式。
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做好三方面保護:加強歷史城區格局的保護。麗水古城依山持溪、山-水-城高度融合的空間結構,以及山城相依、水路隨形有致的整體格局保護。歷史城區山水環境和各制高點之間的景觀視線通廊和水系通廊、作為歷史城區背景的南明山、少微山、萬象山、白云山、三巖寺等山體輪廓及傳統建筑風貌要保護好。醬園弄、文昌路、譚家弄、劉祠堂背主街、高井弄、梅山背弄等歷史街巷要嚴格保護街巷位置、尺度、走向、街巷名稱。加強歷史風貌的保護。結合濱水的街巷格局與風貌特點,分類保護麗水城區內的濱水風貌帶,通過保護濱水風貌帶,將古城內的歷史文化街區、城墻等文保單位串聯起來,形成一個能反映和體現古城水文化特色的形象。加強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劉祠堂背、醬園弄和高井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方案要做好,體現麗水地域傳統建筑風貌特征的,要嚴格劃定重點保護區和傳統風貌協調區。當然,歷史文化街區也可以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開發。
創新建設項目供給。聚焦“大花園”戰略,項目謀劃要有大手筆、大氣度,以面向未來5-10年的高標準,以《浙江(麗水)綠色發展綜合改革創新區重大項目行動計劃》為指南,以謀劃的五大平臺和重大項目為支撐,狠抓交通設施、產業轉型、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項目的落地,著力開展古堰畫鄉創5A景區、水東綜合交通樞紐、麗水接軌杭義溫高鐵連接線、麗水機場及空港園區開發、灘坑引水工程等一批標桿性的重大項目建設。
創新投融資方式供給。創新資金渠道,積極發行公司債、企業債等,充分發揮產業投資基金、基礎設施基金的引導作用和放大效應,保障項目資金。積極爭取政策性銀行資金支持。激發民間投資活力。著力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為社會資本參與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創造條件。提升國有營運公司投融資平臺能級。結合國有平臺公司改革,以整合后的5家國有營運公司為核心,培育形成實力更強的龍頭企業,承擔重大項目投融資、建設、運營主體責任。加快推進國有資產證券化,盤活存量資產,形成資產變資金、資金變資本的可持續投融資模式。
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作出建設“大花園”的戰略部署,要求麗水培育新引擎,建設“大花園”。麗水中心城市是區域發展的重要平臺和重要增長極,并作為全市城市建設最具代表性、示范性、引領性的區域,如何率先建設麗水“大花園”的“核心園”,是非常值得探討和研究的一個命題。
作者單位:麗水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