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棟
“軟硬兼施”壯大實體經濟
□沈曉棟
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可以預見全國將掀起實體經濟發展新浪潮。浙江作為實體經濟大省,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已初步形成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新動能加快培育“雙引擎”驅動的格局,實體經濟率先邁入高質量發展軌道。當前浙江要在這波浪潮中勇立潮頭,在實體經濟發展環境營造和投入導向上需“軟硬兼施”。
聚焦企業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改革,優化實體經濟發展“軟環境”。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是優化營商環境、關系企業獲得感最強的一項改革。三季度全省萬家企業監測顯示,有75.0%的企業對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改革表示滿意,環比提高5.8個百分點。但也要看到,仍有35.3%的企業反映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存在提升空間,16.6%的企業認為“代辦效果不明顯”,下一步要精準聚焦企業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痛點和難點,在企業最期待的“繼續優化項目審批流程,減少審批環節”(65.5%),“加快建設、推廣浙江政務服務網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53.2%),“大力推進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22.3%)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
聚焦研發、人力資本、信息化,加快提升實體經濟發展“軟投入”。隨著浙江經濟由高速增長邁入高質量發展軌道,經濟增長將主要靠創新來驅動,主要靠技術、人才、生產率的提高來驅動,企業投資將加快從廠房、設備等硬投資向人才、科技、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等軟投入轉變。三季度全省萬家企業監測顯示,50.5%的企業軟硬投入比已超過10%,其中,縣(市、區)創新力30強“雙冠王”濱江已超70%。下一步,在“兩市兩縣”軟投入統計試點的基礎上,加快建立覆蓋全省的軟投入相關制度和工作機制。同時,結合省委省政府要求,探索將軟投入作為今后全省擴大有效投資考核的重要內容,引導各方緊扣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集聚創新要素,推動產業創新。
聚焦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實體經濟發展“硬環境”。發展規律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基礎設施不僅要適應于實體經濟發展,而且要適度超前于實體經濟發展。近年來,浙江基礎設施建設大踏步邁進,初步形成了互聯互通體系,但對照“高質量、均衡性”的標準,全省基礎設施仍較滯后,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塊突出短板。下一步,要緊緊抓住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等省委省政府重要戰略機遇,圍繞“加密”和“提標”,強化土地、資金等要素的統籌保障能力,進一步推進綜合交通、清潔能源、水利、通訊信息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打造省域1小時交通圈,縣縣通高速、村村通客運,信息、水利等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為民生保障和實體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聚焦存量改造和增量帶動,持續加大實體經濟發展“硬投入”。傳統產業相對飽和,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是實體經濟轉型發展中的必經階段。對于浙江這樣一個傳統產業占比較大的省份,必須要堅持存量調整和增量發展兩手齊抓,這既是舊動力向新動力轉換的途徑,也是有效投資的發力點。下一步,要緊緊圍繞“10+1”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制定出臺新一輪技術改造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意見,大力推動以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為主攻方向、以“機器換人”、智能化改造為重點的技術改造投資。同時,進一步加大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文化等八大萬億產業投入,建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產業基地,創新發展平臺經濟、分享經濟、體驗經濟、創意經濟。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經濟監測預測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