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國英
精準扶貧最重要的是精準識別
黨國英
精準扶貧最重要的應該是如何做到精準識別,這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到底有多少貧困人口?第二是貧困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精準扶貧目標提出來以后,推動了扶貧工作深入開展,也反映了中央對扶貧工作務實的態度。因此,精準扶貧最重要的應該是如何做到精準識別,這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到底有多少貧困人口?第二是貧困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按照現在官方的說法,貧困人口大概是一個人收入在3000元左右,那么去年年初的貧困人口就是3000萬左右,去年又解決了一些貧困人口的扶貧。大家關心這個任務能不能完成,從一定意義上說這個任務其實已經完成了。為什么這樣說?因為據民政部的數據顯示,在2015年全國農村低保是按照3100元的標準,覆蓋了大概4900萬戶的農村人口,這個數量其實是已經超過了我們現在準備攻堅任務所要解決的貧困數量。低保工作原則是“應保盡保”,就是說只要是低保人口,國家就一定要讓貧困戶達到這個標準。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但是我們還要對這個問題做深入的討論。
按照原來掌握的數據,我們國家大概有百分之六、七的殘疾人,那么殘疾人口數量在全國有七八千萬人,這些人中的大部分在農村,為什么?因為城市化是“化”不了殘疾人的,農村人口多的時候殘疾人主要在農村,后來城鎮化也主要是比較健康的人進了城。所以勞動力喪失或勞動能力很弱的殘疾人在農村仍然很多,應該在3000萬之上。這樣來看貧困人口的數量可能被低估了。
究竟用什么辦法來識別貧困人口比較好?筆者的看法是用恩格爾系數,它在國際上比較通行,用這個概念利大于弊。這個概念是說在我們的收入支出比重當中,如果吃飯開支超過50%,至少不是小康。根據我們國家這樣的情況,即有些農民的生產沒有進入市場,我們可以把這個比例改一下——吃飯開支超過60%算貧困人口。筆者在很多地方做過調查,比如在甘肅省定西市,綜合當地的物價水平、經濟發展能力等等一些因素,一人一天16元用于吃飯消費,是比較符合當地標準的,其他大多數地方要比這個高,比方說廣東、珠三角地區。這樣算下來,全國這個量要大到什么程度?恐怕會高達3億人左右,這是非常巨大的一個數字。
基于以上這樣的計算方式來看,我們國家脫貧攻堅的任務其實還非常巨大,但如果按傳統比較低的標準的話,我們任務已基本完成了,特別是我們國家從去年開始,中央以及地方都加大這方面的投入,保守來說戴帽的脫貧資金超過1000億美元,3000萬人口的概念就是平均每人3000多元錢。國家下放的僅僅戴帽的資金,還不算農業人口的其他方面,因而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病制宜,花兩三年時間把基礎工作給做好,然后把低保工作加強,這樣我們整個脫貧工作就會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進到一個新的平臺。
(作者系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