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軍
園區循環產業鏈構建之道
□鐘曉軍
循環經濟產業鏈構建的動力機制包括企業內部源動力和企業外部推動力兩個方面。應根據行業特點,以構建“橫向耦合,縱向鏈接”循環產業鏈為目標,結合循環經濟發展方向,努力構建企業內部小循環、園區層面中循環產業鏈,促進社會大循環產業鏈發展
園區是我國產業發展的集聚區,是國民經濟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是資源、能源消耗強度最大、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區域,也是對生態環境影響最廣的場所。推進園區循環化發展,培育園區循環產業鏈,是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全社會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主要途徑。國家高度重視園區循環化改造工作,《循環經濟促進法》提出,“各類產業園區應當組織區內企業進行資源綜合利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將園區循環化改造列為循環經濟重點工程”。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推進生產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加快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按照物質流和關聯度統籌產業布局,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
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就是推進現有的各類園區(包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以及各類專業園區等)按照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優先原則,優化空間布局,調整產業結構,突破循環經濟關鍵鏈接技術,合理延伸產業鏈并循環鏈接,搭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創新組織形式和管理機制,實現園區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和廢物“零排放”,不斷增強園區可持續發展能力。自2012年起,國家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工作,《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的意見》(發改環資[2012]765號)提出,“到2015年,50%以上的國家級園區和30%以上的省級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2012-2015年期間,國家級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達到了92家,園區循環化改造經驗逐步得到推廣,其中,循環產業鏈構建是園區循環化改造的重要內容。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的意見》(發改環資[2012]765號)提出循環化改造園區,要求產業鏈接循環化,按照“橫向耦合,縱向延伸、循環鏈接”原則,實現項目間、企業間、產業間首尾相連、環環相扣、物料閉路循環,物盡其用,促進原料投入和廢物排放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以及危險廢物的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通過循環產業鏈,促進園區的物質流從“原料—產品—廢物—排放”的傳統產業鏈向“原料—產品—廢物—原料”的循環產業鏈提升。園區循環產業鏈的構建主要有以下步驟:
確定園區主導產業。園區經過項目引進、培育、淘汰、替換,形成了具有與地方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區域條件相匹配、具備良好發展前景、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政策的主導產業。主導產業與園區其他產業關聯度高,生產總值占園區總產值比重位列其產業之首。
確定核心企業。核心企業是園區主導產業的龍頭企業,是循環產業鏈的關鍵節點。龍頭企業對園區其他企業、行業發展影響較大。龍頭企業有多家產品上游或下游企業配套。龍頭企業對資源、能源等消耗較大,廢物和副產品排放量大,對環境影響也較大。
選擇配套企業。根據園區主導產業核心企業的生產特點,對其產品的上游及下游副產品、廢棄物進行分析,引進與之相配套的企業,如以核心企業的廢物或副產品為原料的企業,這類企業對園區的發展壯大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對維護主導產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引進關鍵補鏈企業。補鏈企業是園區產品生產全過程中某一環節缺乏,需要通過引進使產業鏈完整的企業。補鏈企業作為循環產業鏈系統構建的一個重要關鍵點,通過引進關鍵補鏈企業,園區產業鏈系統的穩定性將會大大增強,園區的競爭力也將顯著提高。
不同類型循環產業鏈的構建。根據園區中物質、能源、信息流動的規律,建立合理物質流、能源流、信息流的暢通渠道,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物質循環發展,建立起園區有機生態產業發展體系。循環產業鏈一般分為四種類型:
基于物質流基礎上的產業鏈。這是園區企業間以物質的供應、傳遞,副產品和廢物的交換而建立的產業鏈,其中利用副產品和廢物為原料生產的產業為靜脈產業,在物質流動過程中達到物料平衡。產業鏈因園區的產業特色不同呈現差異性。
基于能源梯級利用的產業鏈。能源梯級利用是提高能源產出率的主要途徑。不僅企業內部尋求電力、蒸汽、熱水等利用最大化,通過余熱回收梯級利用,園區企業間盡力實現能源高效利用。如園區建設熱電聯廠,以集中供熱替換企業小鍋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基于水資源循環利用的產業鏈。園區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采用節水型設備,直接降低新鮮水的消耗,或新增污水處理系統,采用中水回用,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以降低對新鮮水的需求。通過補充循環產業鏈“生產污水—回收處理—生產用水”,完善循環水的再利用過程。園區層面通過對污水集中深度處理,提高中水回用率,節約水資源。
信息共享鏈。園區關聯產業鏈中的企業之間充分交流信息是產業鏈系統健康運行的保障。園區應建立公共網絡化信息平臺,提高產業鏈系統信息管理水平。
在園區的日常運行中,各類循環產業鏈交織存在,并構建龐大的有機運行體系。企業是產業鏈運行的節點,是體系健康運行的關鍵。園區通過建立循環工業孵化園,為園區源源不斷地輸送新興企業。
循環經濟產業鏈構建的動力機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市場驅動下企業內部源動力。在激勵市場競爭態勢下,企業追求綠色化產品生產并有利可途,必須開展以節能、節約資源為主的降低生產成本的綠色化清潔生產,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重驅動下推動循環產業鏈發展;二是企業外部來自金融政策、技術支持、社會監督等激勵和約束促進循環產業鏈發展。
企業內部源動力。在自由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在利益的驅動下將呈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特點,而在循環產業鏈發展模式下,要求通過完善的法制環境、激勵約束政策、公眾監督等,規范引導企業運營,在受約束環境中企業會犧牲部分利益,甚至負贏利生產,企業將失去發展動力,循環經濟產業鏈將難以推動。只有在激勵與約束同時作用下,企業凈收益始終是正值時,循環產業鏈才能正常開展。可以從企業凈收益和社會凈收益出發,分析企業在園區發展中的變化趨勢。
企業外部推動力。外部推動力來自政策激勵,循環經濟技術創新,關鍵補鏈項目的引進與培育等,營造企業健康發展的外部環境。
一是建立循環經濟激勵機制。政府通過資金、技術和人才的優惠政策,以及土地、電價、水價、稅收等差別化價格體系,引導符合標準的企業做強做大,并帶動園區其他相關企業進行循環化改造。加快淘汰落后的產能與技術,推動企業開展清潔化生產認證。
二是循環經濟技術研發與應用。循環經濟技術不但能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資源的投入量,而且通過廢棄物的再利用和資源化,在降低環境污染的同時減少了資源的投入量。循環經濟技術的推廣應用可以直接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效益。園區在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時,應積級為企業牽線搭橋,增強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努力引進研發機構,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服務。建立技術創新基金,鼓勵企業在循環經濟領域不斷創新發展。
三是關鍵補鏈項目的引進與培育。關鍵補鏈項目在園區循環產業鏈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如在熱負荷較大的園區,引進熱電廠對園區實施集中供熱,以集中供熱替換園區分散小鍋爐,不僅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時將減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在用水量大的造紙工業園區,引進不同水質要求的造紙企業,對水資源進行分質利用,上游企業廢水作為下游企業的水源,可較大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園區應結合實際,積極引進具有對產業帶動作用、對環境的保護及促進資源合理利用的關鏈補鏈項目。
本文以大江東產業集聚區循環化改造為例,探索園區循環產業鏈的構建。大江東產業集聚區被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列為2016年園區循環化改造國家重點支持園區。園區地處浙江省杭州灣錢塘江入海口,規劃用地面積348平方公里,2015年實施地區生產總值250億元,化工、化纖和紡織印染三大傳統產業為園區支柱產業,占園區總產值64%。園區將通過五年循環化改造,對現有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同時積極引進汽車及零部件、航空航天、機器人、軌道交通、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裝備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園區根據行業特點,以構建“橫向耦合,縱向鏈接”循環產業鏈為目標,結合循環經濟發展方向,實施循環化關鍵補鏈項目19項,公共服務設施平臺建設項目5項,努力構建企業內部小循環、園區層面中循環產業鏈,促進社會大循環產業鏈發展。
(一)構建各層面循環產業鏈
企業小循環。一方面,利用先進生產設備與工藝技術,實現生產過程中資源減量化。通過實施清潔生產審核,依托現代化信息系統,實現污染的全過程監控,利用原料替代、工藝改進、節能節水改造等,提高企業內部的物質和能量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加強副產物和有機廢氣、化工廢液、母液、催化劑等的循環利用和再生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園區中循環。建立和完善園區企業間的循環鏈接,提高園區內部產業之間的循環鏈接網絡化水平。以基礎化工原料的生產為基礎,為園區內化纖、紡織、生物醫藥等提供基礎化學品,為高端裝備制造提供化工新材料等。依托園區熱電廠,實現全區集中供熱,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同時熱電廠粉煤灰、脫硫石膏、煤渣等固廢送建材系統進行綜合利用。通過污水處理廠的擴能和提標改造,一方面,提高園區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最大限度發揮基礎設施平臺的作用,為整個園區污水全部實現納管提供重要支撐,另一方面,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促進中水回用。此外,污水處理廠污泥經脫水后可送至建材廠進行環保磚生產。依托園區綠色物流系統,為各大產業提供生產服務。
社會大循環。以園區循環化改造為基礎,加強園區與社會系統的循環鏈接。如園區熱電廠為社會提供電力,熱電廠產生的粉煤灰、脫硫石膏等經綜合利用制建材后返回市政工程。通過加強廢氣治理、廢水處理后回用,提高廢水處理水平,改善區域的空氣和水環境。通過園區循環產業鏈的構建,在承擔園區產業固廢處理和綜合利用的同時,為杭州市“五廢共治”提供平臺支撐,隨著垃圾焚燒廠、污泥焚燒發電、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等項目的建設,解決城市固廢堆存問題的同時,依靠綜合利用提供電力、建材等資源,減少原生資源的消耗,提高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通過產品的綠色生態化設計,減少資源消耗,提高產品的可回收回用性,為減少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體系提供前提基礎。建設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體系,通過社會回收廢舊零部件發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金屬回用等,為產業生產提供再生原料。
(二)構建主導產業循環產業鏈
園區對現有化工、化纖紡織產業延伸循環產業鏈,提高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水平,并積極構建高端裝備及戰略新興產業循環產業鏈,引導園區產業的轉型升級。
推動傳統化工向化工新材料產業鏈延伸。一是構建橫向產業鏈。園區內化工、印染等產業高度關聯,通過循環化改造,加大力度延伸產業鏈。提高上游基礎化工原料的供應能力,同時推動化工產業向化工新材料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延伸,構建起橫向耦合的化工生態鏈。二是構建廢棄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加強溶劑的精餾回收和其他廢棄物的資源化回收利用和綜合利用能力,規劃建設園區一體化資源回收中心,配套溶劑回收系統。集中回收處理園區內化工企業的廢溶劑,經精餾回收后再供園區內企業繼續使用。低濃度廢水由廢水處理設施處理后企業內部回用,高濃度廢水經企業處理后,由園區污水管網輸送到污水處理廠深度處理后再次回用。實現蒸汽冷凝水和冷卻水的回用,以“小循環”帶動“大循環”。加大廢催化劑的回收,對于無法回收再利用的高熱值有機廢液和固廢(廢渣)可采取焚燒方式回收熱能。對于無法處理的危險廢物,委托具有危險廢物處理資質公司處置。三是構建與周邊園區關聯產業的循環產業鏈。目前園區化工行業仍有大部分的基礎原料需要依托周邊地區(如寧波、紹興、嘉興)的基礎化工原料生產企業進行供應,周邊的化工設備制造企業也提供了大量生產設備。循環化改造過程中,將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循環鏈接。
提升改造傳統化纖紡織產業鏈。依托現有化纖、紡織、印染等產業的基礎,提升和完善“化纖—→織造—→印染—→服裝”產業鏈。根據化纖、紡織、印染產業鏈的特點,找準資源消耗的核心環節實施循環化改造,提高資源利用水平。一是開展水的分質利用和中水回用。加強紡織行業蒸汽冷凝水的回用,大力推廣再生水回用項目和分質利用項目。二是實施余熱回收再利用。推進主要用熱設備的“煤改汽”工程,同時對高溫染色廢水熱量進行回收利用,在高溫染色廢水暫存池中布置熱交換系統,回收的熱水可用于生產過程,也可用于廠內職工的生活用水。回收鍋爐煙氣余熱、定型機尾氣余熱回用于加熱自來水以減少熱力使用量。三是推進生產過程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紡織印染行業廢料包括廢絲、回絲和廢布頭等,對于棉、滌難分的回絲和廢布頭可以用來生產再生纖維,再進一步用作填絮料、非織造布等。無紡布邊角料可供應制作相關一次性衛生用品等。
構建完善高端裝備產業鏈。重點構建汽車及零部件、機器人及自動化、航空航天裝備、軌道交通、激光裝備等為一體的特色循環產業鏈,提升園區整體技術水平。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物,如各種廢金屬、廢塑料等廢棄物由一體化資料回收中心統一分類處理后,出售給專業回收企業或給浙江省廢金屬和廢塑料再加工企業,再生成為金屬和塑料作為原料提供給零配件加工企業和包裝企業,從而把這些塑料和金屬加工成各種零配件、模具和包裝用品等。產生金屬含量較高的酸洗污泥送往回收利用廠提煉回收其中的重金屬。遠期結合汽車產業的發展及良好的港口優勢,謀劃發展汽車零部件如發動機、變速箱的再制造,配套發展逆向回收體系,為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提供原料保障。
構建完善生命健康產業鏈。以現狀生物醫藥和食品產業為基礎,把握與全球大型生物藥企合作的機遇,重點發展基因工程藥物,大力發展疫苗和血液制品及營養保健藥物,拓展保健食品品種,完善生命健康產業鏈。通過產學研合作,引進國際領先生物醫藥企業和機構,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鏈向前端研發試驗環節延伸。以藥品制劑為重點,新藥研發、試驗、教育為支撐,成為以生物醫藥、天然藥物、現代中藥、化學原料藥、保健類藥品、食品為特色的國內重要現代醫藥制造中心之一。
作者單位: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