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
浙江碳排放達峰之產業轉型路徑
□蔡和
講浙江省碳排放峰值實現路徑,不得不先回顧浙江省“十二五”期間碳排放情況,看看浙江省達峰的“本底”到底咋樣,看看各產業碳排放基礎如何。從“十二五”期間碳排放總量來看,全省2015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為1.001噸/萬元,“十二五”期間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計下降24.68%,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19%目標任務,總體上浙江省碳減排成效明顯。從總量排放特征來看,呈現碳排放總量逐年增長但增速趨緩的趨勢,經濟社會發展正逐步實現低碳轉型升級。從能源品種結構特征來看,隨著能源結構的調整,燃煤排放量占比顯著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較快。從部門碳排放特征來看,第一產業的碳排放占比最小且保持平穩,2015年第一產業碳排放占全省碳排放總量的比重基本和2010年持平;第二產業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最大的部門,但碳強度呈逐年下降趨勢,“十二五”期間下降了25%以上;隨著交通運輸等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第三產業是碳排放增速最快的部門,但碳排放強度最低,明顯低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應該說,若不考慮一些特大項目如舟山綠色石化產業等影響,浙江碳達峰的基礎條件、基礎特征還是相對比較清晰的。
同時,隨著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浙江省經濟發展步入中高速增長階段,從某種程度上講,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動力的切換和增速放緩,可能更有利于碳排放達峰的實現。切換到產業轉型主題,從達峰碳排放角度來看產業轉型,筆者認為,達峰之產業轉型之路就是要做足“加、減、乘”三篇產業文章。
第一產業要突出“精”字,做足“加法”。農業部門是支撐區域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部門,浙江省農業部門占比較低,整個行業能源消費產生的碳排放量較少,占全社會能源消費碳排放量比重也不超過1%。但是,由于農業生產的低碳化直接影響“美麗鄉村”和“兩美浙江”建設效果,更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前沿陣地,未來一定要做足農業低碳化發展文章,大力發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以生物和環境之間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為基本特征,以農業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為手段,實現石化產品減量化,實現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綠色產品的有效開發、生態經濟的循環發展的低碳農業,實現農業清潔低碳化生產。
第二產業要突出“強”字,做足“減法”。工業部門碳排放是節能降碳的重中之重,是直接關系到能否達峰的重點所在。個人認為實現二產做大做強并做足“減法”的“良藥”主要有三劑:第一劑藥是控制產業規模淘汰落后產能,特別是對鋼鐵、水泥、造紙、石油化工、金屬冶煉及加工等重點碳排放行業嚴格控制產能增速,淘汰落后產能。如鋼鐵行業要嚴格控制粗鋼等初級低端鋼鐵產品產量,金屬冶煉和加工行業要淘汰傳統鋁冶煉生產線、嚴格銅冶煉和加工業準入標準,積極消化過剩產能。第二劑藥是推廣應用節能降碳技術,要通過高效節能的先進技術對低效落后技術的替代,進而改變傳統生產工藝結構,達到能源高效利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的。如水泥行業未來應重點推廣和應用高效節能選粉技術、水泥窯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四通道噴煤燃燒節能技術、高壓變頻調速技術、穩流行進式水泥熟料冷卻技術等先進節能低碳技術,加大全行業燃料替代等節能措施實施力度,不斷提高全行業能效利用水平。第三劑藥是大力發展高附加值低碳工業,未來理應形成以低碳發展倒逼經濟轉型,以產業集聚區和特色小鎮等經濟發展新載體來大力發展高附加值低碳工業,提升發展高精尖制造業,逐步構筑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低碳工業體系。
第三產業要突出“優”字,做足“乘法”。第三產業是碳排放強度最低的部門,是未來實現達峰的關鍵所在。要做大做優第三產業,積極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集中發展萬億級特色服務業,確保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提高到60%以上,做足碳排放低強度的放大效應,確保社會經濟穩速同時碳排放總量明顯下降。
一句話,只要把好“脈”、吃好“藥”、強好“身”、健好“體”,走好產業轉型之路,未來各地碳達峰都可能會早日實現。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浙江省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合作中心副總工程師兼氣候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