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銳
建設中國特色鄉鎮
□馮銳
在西方發達國家,像美國的格林威治對沖基金小鎮、法國的普羅旺斯小鎮、瑞士的達沃斯小鎮等知名小鎮,產業富有特色、文化獨具韻味、生態充滿魅力,既凝聚了產業經濟,又發展了地方特色。
在我國,鄉鎮發展離不開“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不僅事關農村改革和發展,而且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建設中國特色鄉鎮,就是集約化、集中化地促進現代化農業發展、鄉鎮產業轉型升級、鄉鎮基礎設施完善、生態人文持久保護,實現城鄉戶籍、就業、醫療等民生工程一體化的基礎上推動城鎮化進程。
然而,長久來,我國鄉鎮建設存在不少的固有困難。一是區域經濟發展狀況不均衡。鄉鎮特色因地而異,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各地鄉鎮在人文歷史、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極不平衡,且鄉鎮眾多,導致鄉鎮發展問題分散,不像城市那樣集中而突出。東部沿海地區鄉鎮土地制約較大,中西部欠發達地區鄉鎮資金壓力較大、人才缺口較大。二是區域產業集聚度低。大多數地區鄉鎮缺乏龍頭企業,產業基礎薄弱,致使家庭作坊式產業點多而散、小而弱,短期難以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產業。生產力低下造成生態的加速破壞,社會、自然資源過度消耗。三是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不足。部分中心鎮污水主管網、自來水管網仍未建成,與城鎮管網未連接;鎮區內部道路、鎮區與農村道路、鎮區與市區道路交通網絡需要進一步完善;生活配套設施建設滯后于工業平臺、城市新區建設,中高檔商貿休閑設施、文化休閑場所缺乏;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分布不平衡,優質資源缺乏等。
建設中國特色鄉鎮,必需妥善解決好既存的問題。
加強政府服務創新,分級建設、逐步深化。加大政府的重視力度,在建設用地指標、企業稅收優惠、特色行業發展上給予政策扶植。以浙江省為例,以制度推行動,通過機制保障,立足各鄉鎮原有歷史經濟生態基礎,按照“培育一批、創建一批、命名一批”的工作要求,圍繞金融、信息經濟、茶葉產業、時尚產業、健康產業、高端制造業、旅游產業等,建立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對象、省級特色小鎮培育對象、市級特色小鎮創建對象三個層次的特色小鎮。
立足當地經濟歷史,傳承經典、厚植內力。中國特色鄉鎮建設要扎根當地傳統優勢,全方位、深層次挖掘當地在產業經濟、人文歷史、生態文明等方面的優勢。以千島湖鎮重點生態功能區為例,千島湖鎮是淳安縣的縣城所在地,作為省重點生態功能區小城市試點,千島湖鎮制定了三年行動計劃,確立以大旅游為龍頭的服務經濟為首位經濟,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同時,牢牢把握當地旅游資源、旅游品牌,以生態功能區建設為抓手,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提升發展生態工業,完善城市生活性服務業;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約、設施聯網、功能集成”的要求,以目標帶項目,差異化、分步驟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大各項社會事業投入,優化完善小鎮功能。
注重運行動態監管,獎懲結合、激發創新。通過月度、季度、年度綜合考評,以及對各特色鄉鎮的經濟、生態運行數據動態或準動態高頻監測,及時掌控各級特色鄉鎮的發展狀態,避免鄉鎮建設過程中“報喜不報憂”,從只注重審批轉為放管結合、加大運營層面監管。同時,引入市場化的競爭機制,使得各級鄉鎮憑借運營水平實現自動升降級。而主管部門須將考核情況作為政府資源配置的重要依據之一,獎懲并舉最大力度解放生產力,激發創新力。
作者單位: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