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亦鎮 魏雅綺
臺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踐
□徐亦鎮 魏雅綺
自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將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重大戰略舉措以來,臺州市充分發揮“山海臺州”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優勢,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十二五”以來,臺州市柑橘、楊梅、枇杷等農業特色產業繼續領跑全省,同時成為我國最大的西蘭花生產出口基地和設施茭白生產基地。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蔬菜、水果、水產、畜牧等農業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80%以上,設施農業、生態循環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等加速發展。以農業“兩區”和特色小鎮建設為抓手,全市已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66.5萬畝、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36個,形成六大農業全產業鏈集群,創建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11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全市有農業龍頭企業55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7391家、家庭農場880家,率先創建了全省首家股份合作農場仙居新合股份合作農場。休閑觀光、創意農業、互聯網農業等新型業態不斷涌現,現有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93個、市級美麗鄉村精品村140個、農家樂特色村69個。積極推進“三位一體”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全市有126個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通過省級認定,其中仙居縣被列入省“三位一體”農合組織體系試點。
資源要素保障不足。受限于“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條件,臺州市農業發展存在建設用地指標緊缺、土地變性困難、審批手續繁雜、土地流轉仍存阻力等問題;由于工商資本投資農業意愿不強,抵押物處置難、財政政策缺乏針對性、融資擔保體規模小等原因,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缺乏有力的財政金融保障;復合型人才資源匱乏、人工成本上漲、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等因素,致使農業創新不足,潛在的資源優勢無法轉變為經濟優勢。
產業融合層次不高。產業結構仍處于農業產業價值鏈中游,以附加值低、利潤空間小的種植業、牧業和漁業為主。新型經營主體盈利能力較弱,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和農業龍頭企業偏少,農業產業雷同、目標市場趨同、發展模式單一的現象普遍存在,利益聯結機制尚處于淺層次。
基礎設施較為薄弱。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展普遍滯后,通信基礎設施、電子商務、物流配送、在線支付、信用、統計監測等配套設施建設不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建設標準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村垃圾集收運和污水處理等設施相對落后。
內拓外延,創新產業融合方式。拓展“1+6+10”特色產業功能。充分發揮“一個主導”糧食產業,通過農田水利、水田治理、設施農業建設以及土地流轉等措施開展規模化“種養結合”,推動經營由生產導向轉向市場導向,在“種得好”的基礎上實現“賣得好”。黃巖區水果加工產業、溫嶺市水產品加工產業、天臺縣中藥材產業、仙居縣楊梅產業、三門縣青蟹產業和臨海市西蘭花產業等六大優勢產業,積極探索農企對接、農超對接、農網對接等新模式,形成輻射范圍大、帶動能力強的特色產業集群,實現全產業鏈的功能外溢效應。枇杷、葡萄、甘蔗、蔬菜瓜果、茶葉、筍竹、畜產品、花卉苗木、水產品、鐵皮石斛等十大特色農產品,利用“訂單農業+互聯網”模式拓展銷售渠道,構建從田間到餐桌,從線下到線上的完整產業鏈系統,實現產品安全質量可追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推廣合作型和股份型連接方式,鼓勵農戶以資金、土地、設備、技術等要素入股,參與農村合作社、股份制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的經營管理監督,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完善訂單農業,進一步規范合同內容,嚴格合同管理,鼓勵支持新型經營主體與普通農民簽訂保護價合同,并按收購量進行利潤返還或二次結算,促進農業生產增收增效。
三產聯動,培育多元化經營主體。夯實一產主體基本力。加大專業技術及產業融合的教育和培訓力度,提高專業農戶的農業生產技能、經營管理意識以及“雙創”能力。營造政策環境,推動專業農戶、家庭農場向農業企業、合作社及田園綜合體發展,發揮規模經濟,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增強二產主體驅動力。以農業龍頭企業為抓手,建立“企業+農戶”“互聯網+訂單農業”等融合模式,圍繞高產優質糧食、瓜菜菌高效設施農業、林果茶綜合開發、畜禽標準化養殖和水產養殖捕撈等五大重點領域,打造拳頭產品,全面延伸產業鏈、提高價值鏈、拉長增收鏈。提高三產主體競爭力。設立農民主導資金互助社,有效破解家庭農場、專業農戶、農業三產企業等主體融資難、融資貴等難題。進一步深化“三位一體”合作機制改革,提升生產、供銷、信用三大服務功能,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等質押貸款,賦予農民更多的權益。對廢棄園地、林地、荒山等進行開發整合,盤活集體存量土地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農家樂等,將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等產業緊密結合,做特做精鄉村民宿經濟生態休閑主體。加快“電商換市”步伐,深入推進臺州港集疏運網絡、競價拍賣、冷鏈物流配送和農業公共信息平臺等新領域建設,完善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加強地方名、特、優、新產品網上推介和促銷,促進農產品常態化全網銷售。
因地制宜,深化融合載體建設。優化新型城鎮化布局。緊抓臺州市作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城市的契機,積極對接全省“大花園”“大灣區”“大通道”建設,推進產業園區轉型、特色制造轉型、城鎮發展轉型、農民市民化轉型和投融資轉型五大領域改革創新,到2020年,成為全國產城融合示范區、灣區經濟試驗區與新型城鎮化樣板區。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重點建設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勞動等于一體的綜合體。鼓勵農民合作組織健全、龍頭企業帶動力強、特色優勢產業基礎好、組織化生產程度較高、區位和生態等資源環境條件優越的村鎮積極申報省級田園綜合體培育項目試點。加快農業“兩區”和“一區一鎮”培育。深化農業“兩區”建設,通過集聚資源要素、推進適度規模經營,促進產業集聚、價值提升和利益共享。集聚發展特色優質產品和知名品牌,建設一批生產集中布局、資源集約利用、產業相互融合、生態環境友好的農業產業集聚區。特色農業疊加文化、旅游、休閑養生等功能,積極培育和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功能多元、內涵豐富的現代特色農業強鎮。“十三五”期間,新建糧食功能區15萬畝,建成3-5個農業產業集聚區和10個現代農業特色強鎮。推動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統籌區域經濟環境、交通區位,推進鄉村休閑、文化旅游、養老宜居、旅游地產和名特綠色旅游商品等開發,探索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培育一批產業、文化、旅游和社區功能有機疊加,生活、生產、生態融合發展的農業特色小鎮。
統籌兼顧,優化融合發展環境。一是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區域城鄉交通物流一體化,構筑“快速、綜合、高效”的集疏運網絡體系;搭建“互聯網+”現代農業綜合管理平臺,促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拓展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加快農田水利、供水、供電、網絡通訊、倉儲物流、游客接待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移動支付終端布局,加快“便農支付工程”創建,支持金融機構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創新拓展農村地區移動支付、網絡支付等業務。
二是提升產業融合要素保障。設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領域;提升農業補貼的精準性和指向性,對新型業態主體實行適度的稅收優惠政策;積極開展合作金融試點、拓寬融資渠道、加大信貸支持等涉農金融改革創新。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承包地和集體資產確權分股到戶,完善土地流轉扶持政策;探索農用地的復合利用,統籌盤活存量集體建設用地,建立差別化土地供應政策。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橫向協作,加大各級財政投入,搭建農科教、產學研高效對接平臺。建立多層次、多途徑的新興職業農民培訓體系,提升農民素質、就業技能及創新創業能力,同時形成能夠有效留任人才、發揮人才作用的績效機制。
三是落實產業融合推進機制。醞釀出臺關于全市深化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的實施意見,明確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支持范圍、融合發展的優勢領域、特色布局、發展路線和主要抓手,進一步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增進市級部門與縣市區之間縱橫聯動,落實相關責任分解,形成長效機制,充分釋放一二三產融合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構筑建設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的梯次推進發展格局,探索建立一攬子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改革試點,實行項目負面清單管理,打造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的“臺州樣本”。
作者單位:臺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