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 鄭文陽 戴一可
打擊網絡售假行為的具體路徑
□李昕 鄭文陽 戴一可
近年來,隨著手機移動端的不斷革新,網購已成為百姓觸手可及的一種消費形式貫穿于生活之中,網絡購物發展迅猛。從市場份額來看,B2C市場中,天貓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一,京東占比有所增長。而據相關統計,消費者的網購商品主要集中在服裝、鞋類、化妝品、生活用品等。
在現今形勢下的資本熱潮中,網絡購物的強勁發展勢頭獲得了大批資本的青睞,也由此催生了網購行業更多元化的發展,帶動就業、拉動內需的作用日趨顯著。隨著行業的發展,政策扶持、資本投入增加,電商企業的定位越來越清晰,主要參與者的業務模式將實現更為明顯的差異化特征,未來物流行業潛在進入者將會增多。
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然而電商高速發展的背后潛伏著許多問題。目前網絡購物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質量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實物與宣傳不符、退貨維權難等方面,而其中以質量問題最為突出,制假、販假的情況屢見不鮮。消費者所購的商品在拆包之后時常發現有質量問題或瑕疵,投訴因之產生,但時常也有因為商家推諉、退貨手續繁瑣等種種問題,不了了之。如今,網絡平臺成了售假的重災區,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破壞公平競爭、損害消費者權益。為此,應多措并舉加強對網絡售假市場監管:
以“法”打假,加強立法,提高違法成本。保護知識產權,研究制定關于網絡交易中涉及知識產權方面的規范性文件,統一執法標準和證據的收集認定標準,進一步完善網絡市場規制體系。提高違法成本,建議在相關法律法規中明確“網絡交易平臺”定義、判斷標準、法律義務及責任,涵蓋微博、微信等平臺;明確生產銷售假冒商品罪的量刑標準。
以“信”打假,規范市場秩序。加強誠信體系建設,以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為載體,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將售假網店與經營者個人的信譽掛鉤,并向社會公示網店違法處罰信息;建立黑名單,對相關法人實行進入制度,一旦售假禁止其進入經濟領域,提高侵權代價,像治“老賴”一樣,在網絡消費平臺上形成“失信者寸步難行”的環境。指導轄區內第三方交易平臺建立信用評價和披露制度,對在其平臺進行經營的網店進行實名登記,客觀公正地記錄信用情況,一旦發現嚴重違法行為,立即停止提供網絡交易平臺的服務,并予以公示,督促網店經營者依法經營;第三方網絡交易平臺需強化自身責任,假貨通過第三方網絡交易平臺售出,只要消費者的利益受到損害,平臺就理應負有相應的責任。
以“管”打假,監管部門加強監管。完善信息來源,和第三方網絡交易平臺合作,要求網店在入駐第三方網絡交易平臺時上報網店名稱、經營者信息、IP地址、ISP供應商等信息,督促平臺及時將信息反饋給監管部門。監管部門應該通過日常檢查、投訴舉報、案件查處等途徑,進一步摸清轄區內網店底數和變動情況,并依托網絡經營主體數據管理系統,將新發現的網店錄入數據庫中。強化電子鏈接標識應用,督促已經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并領取營業執照的商戶,在網頁醒目位置開工營業執照的電子鏈接標識,實現“網上亮照”。
以“數據”打假,進行“靶向”監管。健全消費者維權渠道,開展12315網上投訴舉報平臺建設,重點受理針對跨地區、跨境的網絡消費投訴舉報,注重數據收集,全方位保護消費者網絡交易安全。打通條線“訴轉案”通道,將消費者投訴舉報的數據作為網絡打假的重要來源。利用投訴舉報的數據,溯源、追蹤線下假貨線索,對重點領域、類目的信息進行標記,全面客觀地分析線下假貨分布情況,讓造假售假無所遁形。利用大數據進行監管,加強對有關網絡消費數據的研判,通過對網絡交易平臺的消費者評價和投訴舉報分析,發現違法線索將異常情況并及時預警提示,督促第三方交易平臺啟動監管機制,鎖定違法主體及其行為,起到打假扶優的作用。進行信息化偵查,與第三方網絡交易平臺合作,利用網店、手機、郵箱、微信等聯系方式確定售價者的身份,通過物流逆向查找寄件人信息從而確定其售假地址進行打擊。
作者單位:文成縣市場監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