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之欲出的中國大灣區
浙江省商務研究院院長、WTO浙江研究咨詢中心主任,研究員
浙江“大灣區”戰略的主體應該是杭州灣區;謀劃杭州灣大灣區發展,浙江要積極有為
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今后五年要以“一帶一路”統領新一輪對外開放。突出開放強省,必須要謀劃實施一批最體現浙江資源稟賦、最契合國家戰略使命的重大開放舉措,實施大灣區戰略就是這樣的重大開放舉措之一。“灣區”一詞多用于描述圍繞沿海口岸分布的眾多海港和城鎮所構成的港口群和城鎮群,而衍生的經濟效應則稱之為“灣區經濟”。
世界銀行曾有一項數據顯示,全球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入海口。灣區經濟作為重要的濱海經濟形態,是當今國際經濟版圖的突出亮點,是世界一流濱海城市的顯著標志。國際一流灣區都以開放性、創新性、宜居性和國際化為其最重要特征,具有開放的經濟結構、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強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發達的國際交往網絡,發揮著引領創新、聚集輻射的核心功能,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
對標三大世界級灣區,均有自身的特色。紐約灣區,世界金融的核心中樞,是國際灣區之首;東京灣區,以產業聚集為特色,灣區匯集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這個以制造業、重化工業為主形成的工業帶,產值占日本GDP的40%,還是日本的能源基地、國際貿易和物流中心;舊金山灣區,被稱作“最靠近的夢想”的地方,鼓勵冒險、刺激創新、容忍失敗、崇尚自由的氛圍形成了硅谷獨特的創新文化。
灣區戰略是國內全新的發展戰略。2017年3月5日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這是國家層面首次提出大灣區發展規劃設想。
中央之所以提出大灣區設想,這是因為中國經濟發展正面臨國際國內的雙重壓力和挑戰,亟需培養新的增長極和動力源。從國際來看,當前國際競爭更趨激烈,美國等部分發達國家為維護自身利益,開始推行“去全球化”的貿易保護主義模式,全球經貿投資規則和經濟治理體系面臨重構,這對于開放型經濟比重較高的中國帶來較大沖擊,需要有新的平臺和載體來進行應對。從國內來看,經過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后,中國進入經濟新常態,轉型發展、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若干區域經濟的領頭羊。
浙江要突出開放強省,必須要做好“大灣區”這篇大文章,搭建起深度開放的大平臺。浙江地理上的灣區很多,有杭州灣、象山灣、三門灣、臺州灣、樂清灣、溫州灣等等,但是浙江“大灣區”戰略的主體應該是杭州灣區。
杭州灣位于北半球太平洋西岸,中國大陸海岸線中段,浙江省和上海市之間。地理上的杭州灣區西起海鹽縣澉浦鎮和慈溪之間的西三豐收閘斷面,與錢塘江水域為界;東至上海揚子角-寧波鎮海連線,與舟山、北侖港海域為鄰;杭州灣大灣區城市群指的是由上海這一國際大都市,與浙江的杭州、寧波兩大區域中心城市,以及嘉興、紹興、舟山三個較大城市組成的城市群。
杭州灣區具有地理區位上的天然優勢,一頭連接陸上絲綢之路,一頭連接海上絲綢之路,同時還是長江經濟帶的出海口,擁有全球最密集的港口群。杭州灣有望成為世界著名灣區,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杭州灣有一個超級中心城市上海,是中國經濟中心,位于長江出海口,長江是中國命脈;有兩個世界級超級大港:集裝箱吞吐量第一的上海港與貨物吞吐量第一的寧波舟山港,是世界進出中國的主通道;有三個國家級新區:舟山群島新區、上海浦東新區、梅山新區;有兩大自貿區,上海自貿區和舟山自貿區;有五大核心都市圈:上海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寧波都市圈、金華-義烏都市圈;從產業基礎來看,杭州灣地區產業體系完備,各地分工有特色。更重要的是,在創新發展已成為全球趨勢的當下,杭州灣大灣區具備了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潛質。
謀劃杭州灣大灣區發展,浙江要積極有為,也要積極接軌上海,使得杭州灣城市群能夠競合有序、協同發展,打造引領長三角、輻射全中國、服務于“一帶一路”的經濟合作新平臺,形成以上海為龍頭,以杭州、寧波為依托,以嘉興、紹興、舟山重要節點的大灣區經濟核心圈。要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全球創新高地,培育利益共享的產業價值鏈,打造金融核心圈,共建大灣區優質生活圈。
一個國家的繁榮,離不開這個國家“頭部地區”的繁榮。杭州灣就是中國數一數二的“頭部地區”,其未來就是這個國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