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勇 張荷
深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方海勇 張荷

圖/黃羽亭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的有效途徑,是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重要支撐。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支持主產區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拓展產業鏈價值鏈,打造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今年中央1號文件又提出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如何把握機遇,構建農(漁)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建成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推進溫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需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進一步深化認識,多措并舉,因地施策。
近年來,溫嶺漁業一二三產業融合初顯成效,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渠道不斷拓寬,三次產業融合發展體系不斷完善,但是依然存在以下問題:
農業產業鏈延伸仍存短板。溫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融合度不高,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發展體系還不夠完善,農產品生產銷售基本上以短平快模式為主,未充分結合農產品精加工來拉伸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電子商務應用不夠廣泛,農產品網絡營銷、農業科技服務、市場信息服務等發展緩慢,農產品倉儲冷藏保鮮設施、冷鏈物流業建設、農業信息化建設等都比較滯后。此外,休閑觀光業模式單一、精品不多,缺少集農產品生產、現代農業創意、農業體驗、農場直供社區為一體的農業綜合體。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緩慢。由于城鎮化、工業化推進以及二三產業勞動收入普遍高于農業產業收入等因素,農村中青年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勞動力向大中城市、向二三產業單向流動,導致溫嶺缺少起點高、帶動力強、產業關聯度大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來發展循環農業、創意農業、休閑農業、農業電商等新業態新產業,農業生產經營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規模較小,整體聯動性不強。因此,不管是對一二三產業融合新理念、新模式的接納和實踐,還是對新技術、新裝備、新品種的研發和創新,目前溫嶺都缺乏相應的企業家團隊和人才團隊,難以滿足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求。
要素保障支撐力度不足。由于農業對自然因素依賴較強,面臨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較大,而農業綜合體項目的投資回報周期較長,社會資本投資這一領域的動力不強。金融機構注重資產抵押,農業資金信貸融資渠道較窄,貸款難問題普遍,造成了農業發展投資不足。農業科技服務機構建設相對滯后,尤其是在農產品生產技術、精深加工、儲藏保鮮、創意策劃等領域創新能力不足,科技要素在現代農業領域的轉化應用難以推進。
構建全產業鏈發展體系,以休閑觀光帶動“跨二連三”。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實行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引導資源優勢明顯的地方建農業主題公園,發展休閑農莊,培育創意農業、休閑農業等。根據溫嶺生態功能區劃,建議以西南部山區生態產業區、東部現代農業產業區、東南部海洋生態產業區為重點,以休閑觀光為主題,打造全域式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新格局。
一是西南部山區生態產業區。以西南部丘陵山區為主要區域,在加強生態屏障功能基礎上,科學合理利用丘陵山區的生態資源,按照因地制宜,產業導向的原則,形成“果、茶種植—加工銷售—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依托大巖頭農業觀光園、四季生態園、王龍口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御心農業觀光園等有基礎、有特色、有潛力的休閑示范觀光園項目,統籌生態治理、特色種養業、休閑旅游業發展,再配套建設加工廠、農產品產地預冷設施、農產品配送中心和有機果蔬采摘園,建設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同步改善、三次產業深度融合的農旅一體化特色綜合體項目。如太湖的630畝茶園,可建設成為生態觀光茶園,讓游客體驗采茶、制茶、品茶的樂趣,在園區內建設農業博物館、展示廳等,對廣大游客和中小學生開展環保教育和科普教育,再讓游客品嘗太湖山水種養的山珍海味,在仰天湖旁休閑、嬉戲、垂釣,形成從田間地頭到產品加工、再到物流運輸、農事旅游和餐飲消費的一二三產業相互聯動、深度融合發展模式。
二是東部現代農業產業區。以東部新區為核心,在松門、箬橫、濱海及東海塘圍墾區等范圍內,構建“果蔬糧油生產—深加工—觀光旅游—冷鏈物流”的農業全產業鏈模式,依托東部新區萬畝油菜花基地,葡萄、西蘭花為主導的綠色生態產業基地和科技示范園,糧油綠色生態生產基地等為基礎,按照產業園區景區化的發展思路,建設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旅游景區,形成“萬畝油菜、果蔬綠波、稻浪飄香”的現代農業壯觀景象。以東部新區工業園為依托,建立糧油深加工基地,提高整體效益,整合原東片農場場部建設用地資源,招引3-5家全產業鏈項目和能帶動消化本地農產品的精深加工項目龍頭企業,建成集蔬菜脫水、速凍、腌制、保鮮等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以溫嶺東部農業綜合體為平臺,建設農產品產地交易市場,建立糧油、蔬菜、水果三大產業公共服務中心。同時,開發鄉村版的職業教育體驗項目產品,把城市兒童職業教育體驗項目引入農業主題公園,推進農業與二三產業滲透融合。
三是東南部海洋生態產業區。在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基礎上,以石塘半島省級旅游度假區為海洋旅游產業核心,在近海海域以及沿海島嶼,建立“漁業生產—水產品加工—文化休閑旅游”各個環節深度融合的新型休閑漁業經營體系。引導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漁產品加工領軍企業,依托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優勢,繼續積極穩妥發展遠洋漁業,優化近海捕撈,深化水產品精深加工,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技術,提升產品附加值,通過建設漁產品加工原料基地,培育海水蟹類、貝類、魚類、紫菜和淡水魚類、龜鱉類的種苗繁育及養殖基地建設,形成以漁業公司為核心的水產品精深加工、漁業生產生活服務及濱海生態旅游等為一體的產業鏈。加快石塘文化旅游小鎮創建,圍繞曙光文化、石屋文化、漁村文化等重點領域和觀光農業、農事體驗、民宿經濟等新業態,推進重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生態旅游體制機制與政策創新,在7.8平方公里區域內,打造漁家風情濃郁、濱海特色鮮明、旅游功能完善、業態多元一體的濱海旅游度假風情小鎮。加快建設石塘游艇基地和橫門島游艇碼頭等項目,培育發展游艇旅游大眾消費市場,打造東部濱海旅游板塊。
構建“互聯網+”現代農業平臺體系,以互聯網拉動“加二連三”。建設智慧農業公共服務平臺,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將農業科研人才、技術推廣人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有機結合起來,推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建農業物聯網示范工程,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企業全面對接融合,加強農產品產地真空預冷機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滲透到農產品銷售、農村綜合信息服務、農業電子商務區域服務,推動農業產業鏈延伸的深度融合和交叉重組。倡導從田間到餐桌的放心農業,依托物流配送中心和“互聯網+”研究團隊,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通過農產品網上銷售平臺、微信電子商務和直銷等模式,向學校、企業、居民等營銷配送優質農產品。
構建科技人才支撐體系,以科技創新推動“拉二連三”。
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發展的引領作用,支持進城農民工返鄉創業,大中專畢業生、農業科技人員和退伍軍人加入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創辦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帶動現代農業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市場化運作等方式,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農業園區、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實習實訓基地、創業孵化基地和農民“田間學校”,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就近就地學習、教學觀摩、實習實踐和創業孵化場所。引入具有戰略眼光的農業領軍企業,發揮“產學研”在農業中的創新驅動作用,與涉農院校科研院所成立產業聯盟,通過共同研發、科技成果產業化、融合拆借、共有品牌、統一營銷等方式實現信息互通、優勢互補,切實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與應用水平。
作者單位:溫嶺市發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