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文彪
突出改革強省增創體制機制新優勢
——浙江改革強省五年回眸
□明文彪
回顧過去五年的經濟領域改革成果:經濟增長動能轉換取得重大進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對內對外開放取得重大進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取得重大進展。
今后五年是浙江改革充滿重大戰略機遇和諸多嚴峻挑戰的新時期,面臨著新空間、新挑戰、新機遇和新使命。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突破口,努力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繼續走在前列
浙江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浙江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八八戰略”為總綱,不斷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創新,以改革的落地生根促進生產力的大解放大發展,走出了一條富有浙江特色的改革之路。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突出改革強省,增創體制機制新優勢”的宏偉目標,正是在過去五年豐碩的改革成果的基礎上,擎畫出的美好藍圖。回顧過去五年的經濟領域改革成果,總體表現為四個“重大進展”。
積極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出了一套以“拆治歸”為主要內容的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經濟增長動能轉換取得重大進展
“三去一降一補”階段性任務目標扎實推進。
在世界經濟復蘇艱難、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浙江堅定不移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綜合運用正向激勵、負面倒逼措施,推進“三改一拆”、“四換三名”、“五水共治”、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等舉措,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成功關停杭鋼半山基地,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發展空間不斷拓展。圍繞科技、交通、生態、公共服務、低收入農戶增收、改革落地六大短板,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實施擴大有效投資411重大項目建設計劃,大力推進浙商回歸量質齊升、八大萬億產業培育建設、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不斷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了整體躍升。
科技大平臺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大突破。始終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核心戰略,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和發展動力轉換邁出堅實步伐。大力推進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心城市科技城、錢塘江金融港灣等科創大平臺建設,全面啟動杭州、嘉興、新昌、長興全面創新改革試點,大力發展眾創空間等創業創新載體,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落戶浙江,信息經濟、現代金融、旅游經濟引領發展,成長為轉型升級主導產業。特色小鎮規劃建設掀起創業熱潮,成為全省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重要載體,成功經驗已在全國復制推廣,并得到黨中央主要領導批示肯定,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加快形成。
縣域經濟要素市場化改革全面鋪開。在海寧等地試點經驗基礎上,全面推廣以畝產效益評價和差別化要素配置為核心的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75%的縣(市、區)開展企業分類綜合評價、80%的規上工業企業納入評價范圍,全面啟動縣域經濟體制綜合改革,改革綜合效應進一步釋放。深化價格改革,政府定價項目減少48%,階梯式用電、用水、用氣價格制度加快完善,土地、能源、環境等要素市場定價機制初步形成。創新工業用地配置方式,探索新增用地彈性出讓、存量用地盤活挖潛、低效用地二次開發、土地使用稅分檔分類減免等制度,土地產出效率穩步提高。地方金融改革創新走在全國前列,溫州金融綜合改革新一輪行動計劃基本完成,寧波國家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成功獲批,民營銀行試點邁出實質性步伐,實體經濟脫實向虛趨勢得到有效逆轉。
以公平競爭為導向的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推進。
大力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在諸暨等地積極開展社會資本辦學辦醫試點,民間資本投資壁壘進一步破除。在國家發改委推介的第二批PPP項目中,浙江簽約項目30個,數量居全國第一,總投資占全國的27%。混合所有制改革啟動實施,杭紹臺、杭溫鐵路積極試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兩個項目民資在資本金中均占51%,絕對控股。以全面商事制度改革促進創業創新,首推“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模式,企業辦證時間平均節省20個工作日。深化“個轉企”改革,取消一批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全省平均每天新增各類市場主體2000戶、新設企業600家以上。新一輪國企改革穩步推進,浙能電力成功上市,物產集團整體上市方案獲證監會批復,資產證券化加快推進,省屬國有經濟的活力、競爭力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自我革命精神深化“放管服”改革,率先推出“四張清單一張網”“最多跑一次”等便民利企舉措,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
“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以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縱向撬動政府職能轉變,橫向撬動經濟社會各領域改革,實現了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制定實施省市縣政府權力清單,全省行政許可事項從554項減少到516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全面取消。制定實施企業投資負面清單,發布《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浙江省2017年本)》,省級承接的主要事項,與2014年本的核準目錄相比,國務院修訂的2016年本核準目錄,共取消、下放17項核準權限。制定實施省市縣政府責任清單,省市縣部門重點針對取消、下放事項等建立了一攬子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制定實施省級部門專項資金管理清單,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專項加快整合,設立總額200億元的省產業基金。建設并開通集行政審批、政務公開和便民服務于一體的浙江政務服務網,并覆蓋全省各級政府部門并向村級延伸。
“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推進。按照“群眾和企業到政府辦事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和目標,倒逼各級各部門減權、放權、治權,加快形成覆蓋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征收、行政裁決、行政服務等領域的“一次辦結”機制。截止到3月底,浙江省59個省級單位梳理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項958項,其中省直單位695項,中央直屬單位在浙機構263項。設區市本級平均1002項,縣(市、區)平均862項。40%的省市縣三級辦事項目已開通網上申請服務;98%的行政服務中心已入駐郵政速遞服務;37個省級部門已建立行政審批電子文件歸檔工作機制。開發浙江政務服務網“一窗受理”平臺,完成首批9個省級單位與地方行政服務中心條塊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加快打造“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政務環境最優、群眾和企業獲得感最強”的省份。
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方式加快創新。舟山群島新區、嘉善縣、海寧市、紹興市柯橋區四地率先探索開展以“負面清單制、企業依法承諾制、備案制和事中事后監管制”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投資項目創新審批改革試點,積極試行不再審批改革。柯橋區通過提前介入、流程再造、并聯審批等方式,開展了由344個工作日縮短到100個工作日,再壓縮到50個工作日的企業投資項目全流程高效審批試點,有效解決了項目落地慢等問題。嘉興等地積極探索市縣審批層級一體化改革,充分激發了縣域經濟的發展活力。天臺等地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組建成立了行政審批局,實行“一章審批”。同時,各地還積極探索“零地”技改項目不再審批、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投資項目網上審批監管等試點,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動力得到有效增強。
審批中介降費提速改革全面推開。出臺行政審批相關中介服務事項目錄,減少41項、調整5項、限制服務范圍18項,明確政府定價事項1項、政府指導價事項9項。全省以設區市、縣或市縣一體設立網上中介市場68個,并配套建設中介服務機構評價體系。市場有效競爭初步形成,中介費用和時間下降25%以上。市場準入政策進一步放寬,一批甲級資質中介機構在各市、縣設立分支機構,開展現場服務。
深入對接國家重大戰略舉措,主動參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整合建立港口、貿易、投資開放大平臺,對內對外開放取得重大進展
海洋港口發展體制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整合全省沿海港口及有關涉海涉港資源和平臺,組建浙江省海洋港口發展委員會、省海洋港口投資運營集團。原寧波港集團和舟山港集團整合設立“寧波舟山港集團”,實現寧波舟山港實質性一體化。在此基礎上,嘉興港、臺州港、溫州港、義烏港資產整合工作順利完成,以寧波舟山港整合為龍頭,全省港口一體化發展格局加快形成。舟山港口岸獲國務院批復擴大開放。舟山江海聯運中心總體方案獲國家批復,綠色石化基地全面開工,波音737飛機完工與交付中心正式落戶舟山。全面啟動義甬舟開放大通道規劃建設,金甬鐵路順利開工,寧波梅山新區規劃建設積極推進。
國際貿易便利化體制機制加快建立。2016年8月31日,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等7個試驗區。浙江主要是落實中央關于“探索建設舟山自由貿易港區”的要求,就推動大宗商品貿易自由化,提升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進行探索。完成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兩個三年計劃,創新設立市場采購新型貿易方式,中歐班列增點拓線,國際郵件互換局和交換站建成投用。2016年義烏全年市場采購出口1851.2億元,占全省出口總額的10.5%。跨境電子商務加快推進,杭州、寧波國家級,以及義烏省級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獲批設立。
“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合作機制建設有序推進。成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組織領導機構,制定并出臺了“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三年行動計劃。全年投資項目144個,遍及沿線主要區域32個國家,投資金額74.7億美元,同比增長70%。出臺浙江省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實施方案,推進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杭州、海寧、平湖經濟技術開發區被列為長江經濟帶國家轉型升級示范開發區。今年前四個月,浙江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達2381億元,占全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值的十分之一。
涉外投資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推進境外投資體制改革,出臺浙江本土跨國公司培育的實施意見,實施加快培育民營本土跨國公司三年行動計劃。深化外資管理體制,對負面清單以外的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事項實行備案管理。建設世界500強和跨國公司行業龍頭企業信息管理系統,建立完善招商項目庫。加快打造一批主體功能突出、外資來源地相對集中的國際產業合作園,大力提升中德、中意、中澳、中捷等重點合作園的建設水平。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市化改革,有重點地發展都市區、中心城市、縣域和小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取得重大進展
新型城市化和小城市培育試點深入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有序推進,前二批試點累計共獲中央新型城鎮化專項建設基金支持36.8億元,龍港鎮完成第一批1575項縣級權限下放,開化縣、織里鎮、錢清鎮、湯溪鎮列入第三批試點。海鹽縣獲批設立全國首個中歐城鎮化合作示范區。小城市培育試點不斷深化,全面啟動第一、二批43個小城市培育試點新三年(2017—2019年)行動計劃編制工作,公布26個第三批小城市培育試點名單。編制實施新型城市化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16年底全省常住人口城市化率達67.0%。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全面深化農村確權賦權改革,全省23497個行政村開展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占需確權村的97.98%。全省29489個村社完成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率達99.4%。全省新增土地流轉50萬畝左右,累計1005萬畝,流轉率53%。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穩妥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余額9.02億元,農房抵押貸款余額116.67億元,其中農房抵押貸款余額居全國第一。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加快建設,建成市縣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93家、鄉鎮產權服務平臺979個,覆蓋率達96.2%,2014年以來累計交易超過2.7萬宗,交易額約63億元。德清、義烏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穩妥推進。
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在11個縣(市、區)試點基礎上全面推進,11個設區市先后在市域范圍內實施改革,2017年1月1日起全面取消農業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創新戶口遷移政策,新修訂流動人口居住登記條例,2016年7月1日起發放IC卡式居住證,到2016年底累計制發85萬余張,流動人口居住證登記率達90%。
今后五年是浙江改革充滿重大戰略機遇和諸多嚴峻挑戰的新時期,面臨著新空間、新挑戰、新機遇和新使命。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突破口,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各個領域,謀劃實施一批群眾最期盼、發展最急需的重大改革舉措,以改革再創民營經濟新優勢,以改革加強社會治理,以改革優化發展環境,以改革惠及更多人民,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努力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繼續走在前列。
作者為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體改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