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江
從獲得感談地區信用評價新思路
□王寧江
政府的“放管服”改革,強調創新服務意識,最終以百姓的獲得感為導向評價改革績效。這是政府治理理念的革新,真正做到按照百姓的需求來設計改造政府管理和服務流程。受其啟發,拋出本文的觀點,市場主體對區域的信用感知度才是衡量一個地區信用程度優劣的根本因素,評價和監測方法的設計也應該順著這樣的思路重新設計。這里的市場主體包括企業等法人,也包括個人;包括區域內的主體,也包括外來的主體。
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目標是建設一個誠信的社會,社會交易和管理成本低且可控,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充滿信任;履約及時有效,充滿活力,真正做到“山青、水清、人親”。所以說,信用建設也是環境建設,這個環境是經濟環境、人文環境、社會環境。評價環境優劣,最有發言權的,就是生活在環境中“人”的獲得感。但是,評價信用環境好壞的難度也極大,不像評價水資源好壞,除了人的視覺、觸覺等實際感知外,還有大量的儀器設備,通過測量得出一系列的數據來佐證是否達標,這是社會科學通常需要解決的難題。
早些時間,在一次講座中,有知名經濟學家提出,判斷商務誠信有四個基本條件:一是大家是否都愿意重復博弈;二是未來是否可以預期;三是信息的透明和傳遞;四是失信者是否真正受到處罰。這四個基本條件雖然是從經濟學角度提出,但是同樣適用經濟交易和社會交往。最重要的是,這四個條件是以結果為導向的,是市場參與者的實際感知,是參與者感知后的后續行為反應,會更加貼近真實。因此,重構地區信用評價新方法,可以從這四個條件入手,對現有評價指標體系重新切割、取舍;或者在現有評價指標體系中,增加上述這四個條件的考量內容,并且要有足夠的權重。
關于重復博弈,有兩個指標可以考量。如招商引資企業的二次投資比例,如果一個企業對該地區的政策環境、投資環境毫無信心,甚至是極端的“有來無回”,那么肯定是不會選擇二次或追加投資。如流動人口的入戶比例,如果單純考量外來人口的總量或比例,會有瑕疵,主要是因為當前大量的流動人口是沖著謀生而來,而不是誠信環境的誘惑,但是舉家落戶就不同了,那是對一個地區環境全方位的認同。
關于未來是否可預期,重點應考量未來預期的穩定性指標。其一,政策的穩定性,曾經看到一份材料,把城市道路的翻新頻度或城市道路壽命作為衡量政策穩定性指標,這其實還是蠻有道理的,城市道路短時間內被挖來挖去,至少說明城市規劃或管理的無序。其二,企業合同履約情況是衡量市場能否形成穩定預期的重要方面,但是該事項在面上基本沒有準確的數據,于是,以小切入、做個樣本化處理,把法院生效判決的執行率作為判斷未來預期是否穩定的指標,執行率的數據在法院部門就有。
關于信息的透明和傳遞,重點應考量互聯網用戶的粘度、二次訪問比例。通常的評價指標是政務信息公開數量,但從實際情況看,政府依法公開信息往往只是“一頭熱”,百姓來政府網站查詢訪問的還是有限,這其中除了認為政府網站無多少有價值信息的習慣性思維外,還有個政府網站服務宣傳的問題。把用戶粘度納入評價體系就是另外一個理念,會是另外一個結果,政府網站必然想方設法把內容做上去、把功能做上去、把流量做上去,如此,政府網站才會真正成為一個提供政務服務、為民辦事的好窗口,百姓用了還會再來。
關于失信是否受到懲戒,除了要把對政府依法履行對失信行為懲戒的績效評估結果作為評價指標外,換位思考、從百姓角度,應更傾向于設計一些主動發起要求對失信行為實施懲戒的指標,以增加發起人的實際感知。譬如,可設計失信事件投訴滿意度指標,如果百姓投訴的失信事件能得到有效處理,相信投訴人肯定會增加對政府的信任感,同時,也會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可設計社會性失信事件的辦結率指標,政府要在這方面既要建立有效的響應機制,同時也要建立辦結結果的公示宣傳機制,做到善始善終,讓社會事件的圍觀者真正由“吃瓜”轉為“有為”“有責任”,成為失信行為是否真正受到懲戒的參與者和監督者。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省信用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