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城市風光在“小鎮”
本刊評論員
城市風光在“小鎮”,是因為未來城市核心競爭力在“小鎮”、城市旅游根據地在“小鎮”、城市文化傳承在“小鎮”。特色小鎮的培育建設應該是百年大計,隨著歲月的增長而越加醇厚濃香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發展速度是驚人的。1978年我國的城市化率在17.9%左右,到了2016年這一數值提高到了57.35%,而浙江2016年這一數值已升至67.0%,其中四大省域中心城市則高達71.2%。與之相隨的是,從一線大城市到二、三線城市,城市的不斷擴張、人口的大量轉移以及基礎設施的大規模推進,迅速堆積的“現代化建設”正使城市越來越趨同化、雷同化。隨著原有城鎮化路徑所產生的矛盾開始不斷顯現,城市化轉型已是勢在必然。
一些經濟學家將2015年視作為我國城市轉型發展標志性的轉折之年,因為時隔37年后“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再次召開,中國的城市建設正式從“城鎮化”轉型到了“城市化”,從過去突出“土地的城鎮化”轉向突出“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更加注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注重環境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的發展理念。
在同一年,浙江發揮“走在前列要謀新篇”的主動性,適時提出了積極培育特色小鎮的戰略舉措,探索解決城鄉二元結構、改善人居環境等“人的城鎮化”問題。具體而言,浙江城市化戰略是以“四大都市區”為核心的城市群聯動發展,特色小鎮往往位于中心城市周邊或者是相鄰城市之間的位置,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但卻躲避了上一輪城市雷同化的“現代化建設”,還保留著當地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并將原有的農村及人口就地轉化為城市的一部分,兼顧戶籍人口城鎮化、城鄉服務均等化、人民群眾幸福感提升,逐步培育成為城市的亮眼標簽,在越來越相似的城市風光下愈發凸顯其特色和價值。
特色小鎮的“特”體現在生產、生活、生態的全方位范疇上,從而撐起城市的產業、生態、人文等獨特“風光”。從產業角度看,浙江每一個特色小鎮的產業方向都不盡相同,聚焦在前沿技術、新興業態、先進制造等高端要素集聚的產業領域,有主攻新經濟的“云棲小鎮”“夢想小鎮”“基金小鎮”,有主攻歷史經典產業的“紅木小鎮”“根雕小鎮”“青瓷小鎮”,也有主攻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藝尚小鎮”“健康小鎮”“襪藝小鎮”……特色小鎮首先代表的是這個城市主要的產業特色,也就是說,未來城市的發展關鍵之一要看“小鎮”所代表的特色產業的發展程度,是城市核心競爭力的所在。這是城市風光在“小鎮”的理由之一。
城市風光在“小鎮”的理由之二在于“小鎮”將是城市旅游的根據地。特色小鎮的內涵之一是5A級景區的旅游標準,是在原有天然生態和旅游資源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環境并改造提升的具有“高顏值”的“小鎮”。伴隨城市高樓大廈景致的一致,特色小鎮將逐漸成為城市旅游的“金字招牌”、向旅游者推薦城市風光的重要名片。目前來看,特色小鎮已經成為浙江城市發展旅游業等現代服務業的重要支撐,發揮了至關重要的示范效應。
城市風光在“小鎮”的理由之三在于小鎮承載著文化的傳承,這是一個城市越發展就越需要被堅定保留的“性格”。過去,城市性格是極其鮮明的,比如說上海的時髦、杭州的小家碧玉、蘇州的精致等,但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推進與人口的大規模流動,城市性格似乎已經趨同,而特色小鎮將是未來城市性格色彩中的一抹亮色。特色小鎮是在保留與傳承傳統文化和地方性格的基礎上吸引最現代化的高端要素集聚而培育發展起來的,過去與未來、傳統與創新和諧地在“小鎮”共處并成長。
傳統城市化下諸多矛盾的凸顯造成人們對于逆城市化的一種向往,告別城市的擁擠、煩躁,回歸田園的寧靜,而特色小鎮正是城市化與逆城市化之間的平衡點,讓工作、居住在此的人們既可以享受鄉村的魅力又可以獲得城市的便利。當然,浙江的特色小鎮發展還僅僅只有短短的兩年,一切尚在起步階段,但特色小鎮的培育建設應該是百年大計,隨著歲月的增長而越加醇厚濃香。希望如同一些西歐小鎮一樣,如果你去到那個城市,你就一定想去那里的“小鎮”走一走看一看,因為那里有你想了解的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