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 仇保興
復雜適應理論(CAS)視角的特色小鎮評價
□國務院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 仇保興
浙江人創造的特色小鎮,彌補了城市的一些不足,起著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產業修繕的功能。
特色小鎮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優于其他城市模式,就是小鎮的人和外部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發源于上個世紀50年代的控制論、信息論和一般系統論簡稱“老三論”。“老三論”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把基建系統的控制延伸到生物系統,二是把線性系統延伸到非線性系統。這兩大系統的打通,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產生了新的飛躍。到了上世紀60年代,人們發現“老三論”還不足以來描述客觀世界,這時便誕生了“新三論”。“新三論”包括伊里亞·普里戈金提出的耗散結構論、托姆的突變論和哈肯的協同學。“新三論”解決了系統不確定性結構的問題。將不確定與確定性之間打通是“新三論”的突出貢獻。如現在科幻片里講到奇點、黑洞就是“新三論”的創造。直到現在人類還是用“新三論”來指導科學和世界觀的改造。但人類的認識是無止境的,到上世紀90年代,人們覺得用“新三論”來描述事物仍然存在缺陷。這時,美國科學家霍蘭和幾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共同推出了第三代系統論,即復雜適應理論(CAS)。“老三論”與“新三論”描述的都是系統結構,認為系統結構是天然的,對主體活動跟系統演變之間關系的研究不到位。復雜適應理論與前兩代理論的最大區別就是把主體對環境的主動適應性、學習能力、應對能力、挑戰能力看成是整個系統演變的動力源。該理論最主要的核心是主體。在特色小鎮這個系統中,主體就是人。特色小鎮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優于其他城市模式,就是小鎮的人和外部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第一代特色小鎮,即小鎮1.0版,我們把它歸納為“小鎮+一村一品”。小鎮是為周邊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這種小鎮的模式延續了兩千年,與農耕文明的歷史同樣悠久。進入改革開放后的30年,浙江省由于缺少國家投資、蘇聯援助和大工業的機制約束,創造出“小鎮+企業集群+鄉鎮企業”的模式,我們歸結為第二代特色小鎮,即小鎮2.0版。小鎮里進行專業化的分工與協作,人們之間緊密合作構成一個高效率的生產體系,即塊狀經濟。由于受各種外部條件限制,浙江省特色小鎮反而走出了一條創新的路子。小鎮2.0版是整個浙江省經濟從落后到先進、從前工業化進入后工業化的推動力和鑒證者。到上世紀80年代末,人們意識到,有些保留獨特歷史文化的小鎮還沒有被塊狀經濟所覆蓋,而這些小鎮獨特的文化、奇特的建筑和獨有的地形和諧融合,成為旅游資源,發展旅游的同時,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由此誕生了第三代特色小鎮,“小鎮+服務業”,即小鎮3.0版。在近30年的城市建設過程中,出現了成片大學城、產業城、工業城在空間上硬湊在一起的現象,切斷了城市天然有機的聯系,產生了一系列問題。浙江人創造的特色小鎮,彌補了城市的這些不足,起著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產業修繕的功能。由此產生以“小鎮+新經濟體”為特征的第四代特色小鎮,即小鎮4.0版。
原則一:任何復雜的系統總是動態變化的。這種變化不僅是數量上的,更是參數上的。這種變化強調技術、文化或者制度的顛覆性創新,注重個體能動性的恢復。從這個角度來看,是人的變化導致了特色小鎮的變化。
原則二:多樣性是特色產生的動力,特色是任何經濟變遷的重要特征。第四代特色小鎮中新產品、新結構、新創業業態的形成,取決于企業家的能動性、創造性,是城市所提供的無數正向公共品疊加的結果。特色小鎮影響力的大小在于特色的唯一性。小鎮特色從浙江唯一到全國唯一,再到世界唯一,是三個不同的跨度。如果能將特色做到極致,特色小鎮必然會發展好。
原則三:強調社會經濟體的復雜性。社會經濟體是復雜的,企業家們的能動性具有廣泛的不確定性,這樣的不確定性甚至形成一種混沌狀態。在這種混沌狀態中,有五個確定性的要求,只有遵循這五個要求,特色小鎮的“特色”才能凸顯,定位才能準確。第一,特色小鎮發展的產業必須跟周邊的產業有差異,有差異才能互補,互補才能協調。第二,特色小鎮必須有新奇的產業,有內發的新東西。第三,特色小鎮必須是綠色發展的,不能損害周邊環境。第四,特色小鎮要跟周邊的產業園區或大學園互補。第五,特色小鎮應該是可體驗的,可居住、可旅游、可就業。
原則四:經濟組織主體的適應性造就了復雜性。特色小鎮產業和空間的活力來源于個體的自主性。小鎮本身就具有企業孵化器的功能,對小鎮的管理就和對一般產業的管理完全不同。政府對小鎮應采取激勵措施而不是取代小鎮的管理權。政府應簡政放權,為小鎮護航而不是包辦小鎮事務。對于特色小鎮的評價,既可以按照GDP總量、財政、稅收、投資、就業等指標進行評估,又要有新的理論來描述特色小鎮這種新鮮事物。CAS理論正好可作為描述特色小鎮評估體系的理論支撐。
標準一:自組織。按照CAS理論,自組織是自下而上依據某種基礎或某種愿望形成的,但他組織是根據從上到下的規定塑造出來的。任何一個有活力的組織必須是自下而上自己組織出來的。只要是自發的組織,就具有無比的活力。自組織和他組織二者效果完全不同。
標準二:共生性。共生性是指,特色小鎮是否與原本的產業和環境是共生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鎮就是和當地歷史、生態環境共生得很好的例子。當地是南宋官方造幣地的歷史背景使小鎮發展金融業早有淵源。八卦田等歷史遺跡的保留,使得當地的建筑園林化,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相比之下,差的小鎮就會出現同質化,如主城搞工業小鎮也搞工業,主城搞居住小鎮也搞居住,甚至小鎮跟主城是相互競爭的,這樣的小鎮自然無法發展起來。
標準三:多樣性。多樣性是主體突變的基礎。一個地方擁有多樣性,活力就強,地方創新就能成功。例如成都的德源鎮,曾因房地產開發過度被譽為鬼城、空城。當地的農民把房產重新收購回來,根據青年人創業的需要進行改造。青年人需要星巴克,就在當地引進星巴克;青年人需要風險投資就在當地搞基金;青年人需要中小學幼兒園,就在當地增加配套。這樣一步步根據創業者需求把德源鎮變成了著名的創業孵化基地。
標準四:強連接。連接是互聯網經濟與新經濟一個最基本的特點,連接有強有弱。例如京津冀地區最大的缺點就是二級城市跟北京連接弱,新產業一經培育起來,就被北京吸納走了,有去無回,使得京津冀協同作用發揮得并不好。相比之下,成都邊上的德源鎮,把成都人愛玩的刺繡、染布、釀酒、木刻等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聚起來,建成私人博物館35所,打造為成都也是四川最大最齊全的文創基地。在文創這個連接線上強大的、獨一無二的連接,產生了強大的反磁力,把成都市這部分人才吸引回德源鎮去,使德源在成都邊上很好地發展起來。
標準五:產業集群。產業集群是一種高效率的、相互連接的、專業化分工非常細密的企業集群。每個企業的進入都帶來了與本企業配套的其他企業。哈佛大學彼特教授所作的《國家的競爭力》一書中指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活力和競爭力,不取決于當地的宏觀數據,而是決定于那些地理上不起眼的‘馬賽克’”,也就是眾多中小企業結合在一起形成的產業集群。如宜興的丁蜀鎮,形成了四萬多從業人員、6000多配套人員、一萬兩千紫砂家庭作坊的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帶動了旅游和其他收入。
標準六:開放性。柳市鎮原是溫州的一個電器小鎮。其中有兩位修自行車的聰明小伙子,合辦了一個儀表廠,在電器之都里曾是骨干企業。儀表廠后來分離出來成為“正泰集團”和“德力西集團”,正泰集團一以貫之地做高精尖電器,德力西集團則跟法國全球最大的電器制造商施耐德合資,合資工廠每年提供利潤六個億。他們的生產基地都在柳市鎮,因此柳市鎮的生產廠家可以融入到全球產業鏈中去。現在柳市鎮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器專業鎮。
標準七:超規模效應。華北地區在雄安新區附近也有好的小鎮。因為華北地區是一個土地流轉非常快的地區,需要大型、先進、大碼力的農機。而這些農機需要有一個鎮來推銷和提供零配件,需要1000多個工廠為農機生產零部件。這些農機損壞后維修的需求,就可以形成一個不受規模制約、非常專業化的小鎮。
標準八:微循環。特色小鎮使用的能源是分布式的能源,用的水是分布式供水,這些都是綠色環保措施。特色小鎮的很多東西都必須要采用有別于城市的分布形式,采用小型的、分散的能量微循環模式。通過微循環可以成功創建新的產業集群。
標準九:自適應。特色小鎮的活力全部來自于企業家對外部強大的觀察能力和自適應能力。有很多小鎮或在東莞、或在順德,或是機器人小鎮、或是數控機床小鎮。而這些小鎮中的技術人員全部來自東三省。東三省的這些能工巧匠到南方去,為南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建議東北的領導,應該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邊上搞幾個特色小鎮,將當地人才留住,東北就可以振興了。
標準十:協同涌現。生產和銷售的協同效應是非常強大的。義烏是一個特色的商業鎮,旁邊四個省、1000多個小鎮為它提供配套服務,形成協同。甚至在義烏有些村專門做鑰匙、有些村專門生產水晶,為整個市場配套服務。這種協同涌現的效應比單槍匹馬強大無數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