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一帶一路”的綠色暢想
□汪燕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再次讓全球矚目中國。隨著一批批合作協議的簽署、一個個重大項目的落地,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的“一帶一路”建設正在從理念、愿景轉為行動、現實。“一帶一路”建設是新形勢下國際合作的一個偉大創舉,要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必須在創新發展方面有更大的突破,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是離不開綠色發展,離不開生態文明。習主席在論壇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特別指出“我們要踐行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加強生態環保合作,建設生態文明,共同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這是我國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需要。中國企業過去在“走出去”的過程,雖然對當地經濟增長和就業帶來很大的積極作用,但由于沒有非常重視履行社會責任,尤其是對環境保護重視不夠,導致所在國對中國企業產生了“既愛又恨”的矛盾情緒,也導致一些輿論質疑我國是否會通過“一帶一路”實現“污染轉移”。把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有利于增進沿線各國政府、企業和公眾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也有力地回應了外界的質疑和誤解,表明中國建設“一帶一路”絕非權宜之計,而是作為關乎中國和沿線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這不僅凸顯我國參與全球環境合作的責任感,還樹立了我國主動承擔大國責任的國際形象。
這是保護沿線國家生態平衡的需要。近年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有活力,但發展方式還比較粗放,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使用,使得沿線國家單位GDP能耗、原木消耗、物質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上,可持續發展問題迫在眉睫。同時沿線國家生態環境脆弱敏感,不少國家和地區處于干旱和半干旱環境,森林覆蓋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必然增加所在國經濟活動頻度,不僅會影響沿線國家的經濟格局,也會對能源、資源、環境產生重大影響。雖然沿線國家加快發展、提高收入的愿望迫切,但如果重蹈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生態環境將會承受更大的壓力,容易誘發環境風險和投資風險。要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必然不能沿襲發達國家掠奪性開發、轉移污染的老路,必須充分考慮各國人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在促進各國經濟發展的同時,打造環境友好、生態文明良好的“一帶一路”,才是符合中國和沿線國家利益的長久之策。
這是提升沿線國家綠色發展能力的需要。沿線國家對生態環境治理有迫切需求,但受制于相對薄弱的產業基礎和相對缺乏的環境管理能力,對環境風險預防預警、應急、管控能力低,急需借助“外力”提升綠色發展能力。“一帶一路”建設為中國和沿線國家開展綠色發展領域的經濟技術合作提供了難得的契機、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空間。中國經過這些年的生態文明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綠色發展經驗和技術,在適用性、性價比方面也更為符合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需求,通過分享我國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與實踐,共同探索生態文明建設國際合作的新模式和新路徑,必將對引領和提升沿線國家綠色發展能力、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發揮積極作用。
高峰論壇前夕,我國專門發布了《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了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頂層設計。浙江是開放大省,是“兩山”理論發源地,是全國最早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省份之一,有能力也有責任積極參與到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中去,發揮應有的作用。
以綠色理念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園區。強化低碳、綠色、循環的建設理念,倡導“走出去”企業主動遵守高水平的國際環保標準和規范。積極把浙江省在建設低碳工業園區、園區循環化改造方面的先進經驗共享到沿線國家,力爭把境外經貿園區建成所在地的綠色發展示范區。
推動節能環保產業加快“走出去”。節能環保產業是全省重點發展的“八大萬億產業”之一,擁有一批實力雄厚、技術先進的優勢龍頭企業,可以很好契合沿線國家對新能源、環境保護、資源循環利用等技術和產品的迫切需求,應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全省低碳、綠色產業“走出去”開拓沿線市場,提升沿線國家綠色發展能力。
積極參與對沿線國家的綠色援助。應對氣候變化、節能環保、污染治理等將會成為我國對沿線國家援助的重點領域,要充分發揮浙江省相關機構和企業在培訓與交流、產品與技術等方面的援外經驗,積極參與到國家的綠色援外項目和服務中去。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經濟》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