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棟
特色小鎮的可持續運營
□沈曉棟
產業是特色小鎮的魂,小鎮發展的核心不在于開發建設,而在于產業運營。當前浙江特色小鎮的建設主要有“企業主體、政府服務;政企合作、聯動建設;政府建設、市場招商”三種模式。從調研情況看,以民營企業為開發主體的特色小鎮,可持續運營問題較為突出,主要表現為:
產業聚合能力不足。產業、文化、旅游和社區四大功能匯聚,是特色小鎮區別于工業園區和景區的顯著特征。“聚”,就是所有特色小鎮都要聚集產業、文化、旅游和社區功能;“合”,就是四大功能都要緊貼產業定位融合發展。尤其是旅游、文化和社區功能,要從產業發展中銜生、從產業內涵中挖掘,也就是要從產業轉型升級中延伸出旅游和文化功能,完善好社區功能。但從實際推進情況看,部分特色小鎮對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四大城市功能的有效集聚缺乏系統性考量,以簡單相加的思維生搬硬拼特色小鎮的諸項功能,并使功能疊加呈現“散而弱”之態而非“聚而合”之勢,導致產業間無法有效聯動,運營成本居高不下,運營效率低下。
資金保障能力不足。特色小鎮建設體量大,周期較長,資金需求量很大,前期的運營需要墊付大量的流動資金,而當前絕大多數的特色小鎮尚未找到穩定的盈利模式,更多地依靠以往的資金積累及現有主業的現金流“輸血”,亟需銀行等金融機構以及政府部門的資金支持,而民營企業融資難又是浙江企業普遍存在的難題。一方面,目前金融機構對民企項目融資設置的門檻較高,企業難以獲得大規模授信;另一方面,企業由于缺乏專業的金融人才,在發債、基金、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以及政府專項建設資金爭取方面難以有效突破。
人才保障能力不足。特色小鎮是“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發展平臺,需要多層次的跨界人才,尤其是文化與產業融合、產業與旅游融合的專業人才需求極為迫切。但對于以制造業企業為主的民營企業,自身缺乏相應的人才積累,此外在特色小鎮專業化運營團隊引進方面也存在信息不對稱,小鎮的規劃建設、產品的設計開發、后續的運營管理更多地依賴企業家個人意愿,導致小鎮風貌無特色、人文風情不誘人,同質化現象嚴重,難以有效吸引人流、信息流、物流以及資金流,難以有效運營。
針對“三個不足”,各級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視特色小鎮的可持續運營。一是將可持續運營作為特色小鎮考核的重要內容。將稅收收入、人才集聚、旅游接待人數、地方政府要素保障、產業融合等作為考核內容,鼓勵和引導政府和企業創新建設方式、商業模式、運行機制,加快探索出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市場化運作機制。
二是多措并舉破解融資難。地方政府可以對特色小鎮的建設項目進行分類,對于成本收益劃分比較明確的項目,積極鼓勵社會資金的進入;創新融資方式,引進專業的金融服務專業團隊,通過發債、產業基金、融資租賃和資產證券化方面為特色小鎮開發運營主體爭取更多的資金保障。積極向上爭取國家專項建設資金對民營企業開放的同時,探索設立浙江省專項建設資金,加大對特色小鎮的支持力度。
三是集中優勢資源構建優良的人才創業生態圈,充分發揮人才在特色小鎮建設中的引領示范、支撐保障作用,加快推進“人才+產業+特色小鎮”的融合發展。“引才”,優先將特色小鎮產業納入地方政府特色產業需求目錄,作為海內外引才推介活動重點。重點引進“規劃—設計—融資—招商—運營”一體化的特色小鎮運營團隊,為小鎮的可持續運營提供智力支撐。“育才”,推動“三名”培育工程向特色小鎮傾斜。提高特色小鎮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認定覆蓋面。重點將金融服務、文旅融合、產業融合等復合型人才納入當地培育計劃。“聚才”,加快打造特色小鎮人才創業創新平臺。支持特色小鎮人才平臺建設,鼓勵有條件的特色小鎮積極創建省級、國家級人才平臺,集聚國家、省“千人計劃”等一批高端人才。積極推動與大院名所產學研合作,推行人才工作室模式。“留才”,將特色小鎮人才工作情況納入省市對縣區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各地結合實際在特色小鎮會客廳開設“一站式”人才服務窗口。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預測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