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熒
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后資產管理
□李言熒
公共基礎設施是政府財政資金投資形成的資產,是城市生產、生活的物質基礎,在維護國家和社會正常運轉、保障公民的生活安全、維持經濟秩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在不斷加大,但長期來政府投資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完工后的管理沒有被充分重視,造成資產損失、浪費。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后資產管理、保障公共基礎設施資產安全成了當下迫切需要探討的現實問題。
管理意識缺乏。政府部門重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但缺乏對公共基礎設施建后轉入資產管理的意識和觀念。近年,各級政府都對抓大項目比較重視,卻疏于建后資產管理,存在基礎設施工程竣工驗收結算后應轉入固定資產管理而未登記管理的現象。如政府性資金投資建設的道路、橋梁、河道整治、園林以及道路綠化等,在資金投入時直接列支而未進行資產核算,政府部門對每年形成多少資產比較模糊,造成政府資產的家底不清或流失,且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缺乏規劃整體性,存在隨意變更和重復建設現象,這提高了成本、降低了使用效率,嚴重浪費了財政資金。
專業人員緊缺。一是由于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具有階段性,實施時大部分以指揮部形式來管理,由相關部門臨時抽調組成,專業性不強,流動性較大,造成主體地位不強,工作協調相對較難,且工程建設相關管理部門重程序、輕實質,未切實履行好各自職責,造成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完工后未及時辦理竣工結算和決算。二是大多數財務人員屬臨時抽調,客觀上造成基礎設施財務人員緊缺、業務素質相對較低,難以有效實施內部監督。目前相當一部分政府會計對公共基礎設施支出核算業務不熟,沒有圍繞整個建設項目設計、預算、施工、驗收等環節的全過程來處理會計事務,而是直接列支出,造成會計信息失真。工程建設管理人員也沒有配合及時辦理竣工決算,形成的固定資產游離于帳外,造成歷年來政府累積的負債無法追溯成因。
管理制度及監督薄弱。只有加強公共基礎設施的后續資產管理,準確核算后轉入資產管理,才能保證資產的完好。然而,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部門沒有一套完善的資產管理核算制度,在公共基礎設施完工后,也沒有針對建后資產的管理制度,或雖有制度但監督薄弱,工程建設管理人員調動、離職后,其負責管理的工程資料往往沒有按相關制度辦理交接,接任人員僅僅對自己管理的資料負責,特別是已經完工項目,因沒有及時形成資產,隨著直接管理人員的離職其管理的資料也隨之遺失,而在財務賬面工程項目已全部列支出,隨著時間推移該部分資產的權屬就很模糊。
建立健全規章制度。針對公共基礎設施建后管理監督薄弱問題,要建立健全相關制度,落實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部門領導、項目負責人、財務人員的責任,嚴格公共基礎設施建后管理責任到人制度。要建立包括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在內的固定資產專門管理機構,暫時不具備設專門機構管理的,也應創造條件或暫由相關部門兼管,明確職責,責任到人,形成一整套科學合理的分類管理體系。公共基礎設施應當從管理需要和核算要求進行科學分類,按照公共設施投入時形成的固有形態:道路交通、橋梁、地下管廊等落實專人進行管理,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為了更好地加強對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后續管理,有效利用資金,合理科學降低成本,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除了完善相關資產管理制度外,還需加強對工程管理人員、財務管理人員的培養。一方面管理人員自已要通過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提高業務素質,另一方面各級政府應組織各種形式的培訓,特別是要對新修訂的會計制度中有關公共基礎設施會計核算要求的來進行培訓。
審計、監察部門加強監督。建設管理人員要嚴格按公共基礎設施建后轉入資產管理相關制度辦理,單位內部審計部門、紀律監察部門應在事前、事中、事后加強監控,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審計部門對建設單位進行審計時,除了要對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過程的監督外,還要加強對建后管理方面的審計,對項目的運行情況、經濟社會效益等情況進行全面監督,使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真正服務于人民。
作者單位:臺州市綠心旅游開發促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