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
觀潮
(《上海金融報》2017-06-16)
人民幣國際化的穩步推進,凸顯了世界對中國經濟發展潛力以及近年來全面深化改革的肯定。不過,人民幣想要真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僅從貿易結算貨幣的層面觀察,根據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的數據,今年4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占比1.6%,前值1.78%,為2014年10月以來最低;排名滑落至第七,為自2015年2月以來最差排名。而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金融統計數據報告,在匯率波動、資本項下管理趨嚴等因素影響下,今年2月,以人民幣進行結算的跨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及其他經常項目、對外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一度分別降至2301億元、559億元、135億元和402億元。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出現回落,凸顯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會一帆風順。
(新華網2017-06-16)
用市場制度代替計劃經濟,解散人民公社,開放吸引外資,擴大貿易,允許民營經濟大發展等等。這些“創新”的制度使資源得以大規模地優化重組,大大地減少了浪費和低效。與發達國家相比,這些“創新”的制度可能并不新。但從中國自身來看,沒有這些基本的制度創新,在落后制度的束縛下,絕大多數管理和技術創新都不會產生。今天,中國經濟面臨一些挑戰,其中尚待改革的落后制度是造成問題的根源。不改革這些制度,以行政方式大規模推動創新,不僅不會如愿以償,而且可能導致很高的風險。(作者許成鋼為香港大學經濟學教授)
(《證券時報》2017-06-17)
減稅未必能夠完全降低企業負擔,只要復雜的行政審批還存在,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還是不容易有效降低。減稅降費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擴大了企業的增長空間,優化了營商環境。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要求,決不能讓已“瘦身”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反彈,強調做好動態化管理,規范收費。對地方政府做好收費規范,眼前最好的建議就是加強監管,加大亂收費、加收費的懲罰力度,必要時納入刑事處罰。但這種做法可能治標不治本。從長遠發展來看,制度創新是做好收費規范的要點,此要點需要圍繞改革紅利,強制性實施簡政放權并強制性從上到下全部落實,否則收效或將會大打折扣。
(《投資快報》2017-06-16)
由于利率市場化改革是方向,從2004年開始監管部門適度放開了社會融資回報率。特別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得銀行按照管制利率吸收資金能力大大下降。面對社會民間機構各種高利率吸收資金狀況的倒逼,銀行進行了所謂的金融創新,即繞開基準利率包裝理財產品吸收資金。由于理財產品回報率可以自行確定,自主權較大,使得銀行擺脫基準利率競爭的劣勢。不過,目前已經時過境遷,銀行理財產品這個金融改革的過渡性產品應該也到了退出市場的時候了。因此,在存貸款利率已經市場化的前提下,銀行理財產品的存在已經毫無意義了,只能給良好的金融市場添堵,到了徹底讓其退出市場的時候了。
(《證券時報》2017-06-27)
央企整改需要一本“明白賬”,既便于公眾知情和監督,也有利于警示其他國企。所謂“明白賬”,就是針對審計出的問題,不僅要逐一公開責任人信息(包括姓名、單位、職務),也要公開處理結果(包括處分、退錢、職位調整等信息),要讓普通公眾能看懂。目前,央企公開的整改結果,更像是一種“技術性整改”,比如“2016年不再納入合并報表范圍”、“已加強合并數據與企業數據的核對”等,這種“技術性整改”顯然也有必要,但更像是治標,而公眾更希望是全方位、深層次整改,從根本上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虛增收入。因為央企虛增收入的目的是為了完成業務考核目標,只有完善考核制度,讓弄虛作假難以得逞,才有望打消虛增收入的念頭。此外,還要健全央企內部監督,包括紀檢監督、審計監督、職工監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