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Economic Review
觀潮
(《投資快報》2017-08-30)
由全球制造商集團編制的2017年度(首屆)《全球制造500強》排行榜揭曉。中國大陸入選的企業共有57家,不僅遠低于美國的入選企業數,也比《世界500強》排行榜中被中國拉得很遠的日本少了近30家。中國企業大而不強、強而不優、優而不名,不僅在《世界500強》榜單中表現得非常明顯,在《全球制造500強》中表現得更為突出。眼下已進入大數據時代,如何運用大數據更好地觀察世界制造業的發展方向、發展重點、發展規律,從而制定切實有效的制造業發展目標,對中國來說,十分重要。對政府來說,重點是創造環境、提供服務,讓企業有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對企業來說,就是適應市場變化,適應競爭需要,增強危機感,從而把注意力放到技術創新和核心競爭力增強、品牌培育等方面,而不是再滿足于眼前的微小利益。
(《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2017-08-16)
如同所有商品一樣,供需平衡是樓市健康發展的根基,也是城市規劃的重要參考。鼓勵中小城市加速發展并無問題,但配套的產業政策不可盲目。與歐洲相比,當前中國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人口、企業向大城市流動的趨勢并未出現根本轉向。因此,此前一段時間里,大城市因控制規模而減少土地供應、小城市擴張限制較少的城鎮化思路與實際國情不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城市土地緊俏、房價高企,而小城鎮卻供大于求,庫存積壓嚴重。對于樓市乃至城市規劃而言,要形成真正的競爭力來吸引人才,更要根據實際的勞動力流向來匹配供給,方能從結構性失衡中走出來,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上海證券報》2017-08-16)
我國以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為代表的電子錢包類支付工具已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確有“彎道超車”的意味,未來仍應鼓勵各類市場主體持續推動支付產業的創新,進一步普及非現金支付。但另一方面,無論是相關企業還是輿論都不宜片面渲染非現金支付,過于夸大“無現金”。經歷了“互聯網金融”概念的興衰后,無論企業、監管者、學者還是民眾,都應更包容而又客觀地對待支付創新,穩步扎實地推進非現金支付發展,而不宜通過炒作概念謀求“大躍進”。(作者系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證券報》2017-08-16)
隨著更多活動的數字化,中國融入全球價值鏈的進程也將日益發生在數字空間中。在未來幾年中,中國決策者需要面對各種“數字困境”。中國的許多公用事業機構,如航空、鐵路、港口和通訊等都是單一產品實體,由國有企業負責經營管理。但民營的新技術巨頭卻是多產品、全方位的渠道平臺,可以通吃所有供應鏈環節,包括生產、分銷、支付,目前還在進軍財富管理。數字化對消費者固然是好事,但對就業和社會穩定的沖擊可能是負面的。“數字中國”必然會有贏家和輸家,失業工人越快適應新的現實,整個系統就會越健康。中國轉向基于知識的新經濟才能在全球價值鏈中占據核心地位,最終產生“改革紅利”。這一轉型固然令人激動,也隱藏著風險,此前從未有哪個如此龐大的經濟體以如此快的速度經歷如此深遠的變革。
(《每日經濟新聞》2017-08-15)
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斷崖式下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2010年歐債危機,這些大規模危機無不與相關部門的杠桿率過快上升有關,而化解這些危機也都有賴于各種手段的去杠桿。避免“去杠桿”變為部門間的“轉杠桿”進而形成新的“加杠桿”,需要金融業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要求,堅定不移深化改革,突破直接融資瓶頸,改善間接融資結構,打造適應實體經濟需求的金融鏈。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今日中國經濟的繁盛,實體經濟是根基,金融之水來滋養,缺一不可,但不能本末倒置,切莫把工具當目的。正如一位老企業家所說,我們用鋤頭去種地,鋤頭再多再好,不耕種也沒有豐收,而創造不出真實價值的鋤頭,再吸引眼球也永遠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