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 杜華紅
打好小微企業轉型升級組合拳
□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 杜華紅
小微興,則浙江興,小微強,則浙江強。推進小微企業轉型升級是全省工業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必須堅定不移創新政策供給,優化扶持手段,切實打好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
所謂外貿看廣東、投資看山東、小微看浙江,這句話折射出浙江小微企業在全國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堅強領導下,省政府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八八戰略”為總綱,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全面推進小微企業轉型升級,小微企業發展成為助推全省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浙江工業的粗放式增長模式在2011年進入拐點,2011年是浙江工業最后一個超過兩位數增長的年份,自此轉型升級成為浙江工業發展的主旋律和最強音。浙江連續推出了系列轉型升級組合拳,工業經濟進入新舊動能轉換的陣痛期,工業增長總體進入中低速通道。2012-2016年浙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7.1%、8.5%、6.9%、4.4%和6.0%,低于全國2.9、1.2、1.4、1.7和0.2個百分點。
近五年工業增速放緩是浙江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陣痛,是以質量換數量的必要“犧牲”。通過大力推進轉型升級組合拳,浙江工業增速從去年開始有所反彈,今年1-6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高于全國0.8個百分點,工業發展質量在穩步提升。
創新能力不斷提高。2016年,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總額達983.09億元,是2011年的1.77倍,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1.51%,比2011年(1.04%)提高0.47個百分點;浙江規模以上工業新產品產值23860.64億元,新產品產值率為34.33%,比2011年(21.99%)高12.34個百分點。
行業結構逐漸優化。浙江八大高耗能行業產值占比由2011年的39.3%下降到2016年的34.1%,而八大裝備制造業產值占比由2011年的33.7%提高到2016年的36.8%。2016年,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中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分別為5430億元和5624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38.8%和40.1%,分別比上年提高2.0個、2.9個百分點。
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2016年,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均資產達1.73億元/家,比2011年的1.51億元/家提高了0.22億元/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70.9%提高到2016年的77.9%,產業集聚效益明顯提升。
綠色發展成效明顯。2016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規模以上制造業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上年下降5%以上,工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6.2%,綠色制造穩步推行。
盈利水平持續提升。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5307.61億元,是2011年的1.23倍,同期實現利潤總額4322.72億元,是2011年的1.4倍。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達6.6%,比2011年高0.8個百分點,為近幾年來新高。
2011年以來,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規?;痉€定,企業數量總體保持在4萬家左右,這批企業是浙江經濟的骨干,增加值占浙江全部工業的78%以上,納稅總額占全部工業的85%以上,規模以上工業的形態決定了浙江工業的形態。因此,如何抓好4萬家規上工業企業的結構優化、轉型升級,直接關系到浙江經濟未來的發展。
小微企業是浙江工業的主體,數量占了全部工業企業的98%以上。2016年,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中,小微企業35416家,占全部規模以上企業的88.1%,實現工業增加值5802.55億元、利稅總額2355.87億元、出口交貨值4744.62億元,從業人員342.59萬人,分別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41.4%、33.3%、40.1%和50.6%。
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放緩,外部需求持續疲軟,浙江工業發展的結構性矛盾暴露得更加尖銳,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小微企業由于缺資本、缺技術、缺人才,面臨更大的轉型壓力與挑戰。近年來,浙江頂住壓力,砥礪前行,打好系列組合拳,全力推進小微企業轉型升級,助推工業質效持續提升。
以“放管服”改革為基礎的政策供給,營造了創新創業的新活力。一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正在浙江大地蓬勃興起。李克強總理在諸多場合強調“帶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需要全面、可及性強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供給。”浙江作為小微企業創新創業最活躍的地區,以“四張清單一張網”為抓手,不斷加大政府自身改革力度,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
2013-2016年,浙江四年累計減少行政許可事項779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全面取消。2016年全面實施企業“五證合一”、個體工商戶“兩證整合”登記制度,平均節省企業辦證時間20個工作日,全面推行企業投資項目高效審批和“零地技改”項目不再審批機制,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從344天縮短到100天以內。截止到2016年末,浙江政務服務網已覆蓋全省各級3300多個政府部門、1300多個鄉鎮(街道)、重點開發區(集聚區)和村(社區),注冊用戶達350萬戶,省級部門行政權力精簡到4030項。
2017年以來,浙江全面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最多跑一次”倒逼各級各部門減權、放權、治權,形成覆蓋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征收、行政裁決、行政服務等領域的“一次辦結”機制?!胺殴芊备母锎蟠蠹ぐl了市場主體創業創新的活力,2015年以來,全省新設各類小微企業59.4萬家,其中八大萬億產業15萬家。截至2017年6月底,全省共有各類市場主體557.6萬戶,同比增長12.1%,每萬人市場主體擁有量為998戶,位居全國榜首。
以“小升規”為抓手的市場主體升級,升出了工業增長的新力量。推動市場主體升級是培育扶持小微企業成長、促進經濟結構優化調整的重要手段。2013年以來,浙江大力推進以“小升規”為核心抓手的市場主體升級,引導企業規范經營。截至2017年6月底,仍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統計報表庫中的“小升規”企業總數為13125家,占全部規上企業的32.7%,這批新上規企業具有產業結構優、成長性快、創新活力強的特點。
2017年上半年,“小升規”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919.50億元,同比增長20.8%,增速高于全部規上工業企業13.1個百分點,對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9.3%;實現出口交貨值706.07億元,同比增長22.1%,增速高于全部規上工業11.2個百分點,對規上出口交貨值增長的貢獻率達21.0%?!靶∩帯逼髽I是浙江工業增長的新血液,已成為推動浙江工業轉型升級的新力量。
以“低小散”整治為手段的騰籠換鳥,換來了工業增長新空間。塊狀經濟以往是浙江工業的典型特征,也是浙江工業產品競爭活力的主要體現,但也長期面臨效率低、規模小、污染重等問題。隨著消費升級浪潮的到來,由塊狀經濟帶來的規模競爭力逐漸喪失,其對環境的污染也到了人們難以忍受的地步,整治提升塊狀經濟刻不容緩。
2014年,浙江省工業轉型升級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關于進一步整治提升“低小散”塊狀行業深化“騰籠換鳥”的意見》,下定決心在全省打一場“低小散”整治的硬仗。戰役打響以來,浙江上下按照“改造提升一批、整合入園一批、合理轉移一批、關停淘汰一批”的原則,深入推進塊狀行業的“低小散整治”,全面實施十大專項提升行動,通過幾年的努力,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2014-2016年浙江共淘汰7500多家產能落后企業,整治“臟亂差”“低小散”企業7萬家以上,盤活了大量土地資源。以寧波為例,2015-2017年,寧波市預計改造提升和整改規范低端企業(裝備)10000家以上、淘汰關停落后“低小散”企業1000家以上,三年累計騰出用能空間60萬噸標準煤以上、盤活存量土地3萬畝以上?!暗托∩ⅰ闭?,倒逼了大量小微企業轉型升級,騰出大量工業土地,為工業增長換來了新的空間。
以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為主線的科技創新,創造了工業升級的新動力。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永恒動力,浙江高度重視小微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從政策環境、人才培育、資金支持、空間支持等方面全面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近年來先后出臺《浙江省科技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2016-2020年)》《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管理辦法》、《關于補齊科技創新短板的若干意見》、《浙江省高成長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指導性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啟動實施萬企升級、千企攀高和百企創強行動,創新使用創新券支持企業科技創新模式,大力發展眾創空間,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環境明顯提升。
截至2016年底,全省累計發放創新券6.4億元,使用3.6億元,帶動全社會創新投入約40億元。全省共有129家眾創空間通過省級備案,59家眾創空間通過國家備案,80家眾創空間納入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近年來小微企業科技創新活力明顯增強,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不斷壯大,成為引領轉型升級的新動力,2016年全省新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7654家、累計31584家,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595家、累計9474家,新認定首批高成長科技型中小企業1431家。
以“化解融資難融資貴”為核心的金融服務改革,改出了工業騰飛的新翅膀。金融是經濟的血液,是助推企業騰飛的翅膀,而融資難融資貴是長期困擾小微企業的現實問題。針對這一現實困境,浙江進行了一系列金融改革創新,如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創新、小微企業信用評級試點、推進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完善對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搭建銀企對接平臺等。僅2016年,通過融資擔保幫助小微企業新增貸款661.53億元,風險補償引導銀行新增貸款239.54億元,轉貸資金服務企業2989億元。全省一般性貸款加權平均利率下降0.63個百分點,企業融資成本明顯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臺州獲批成為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試驗區,嘗試發展專營化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服務新模式、支持小微企業在境內外直接融資、完善信用體系等舉措,探索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取得了實質性成效?!芭_州市金融服務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征集了金融、法院、公安、地稅、社保、國土、環保等部門信用信息,使每個潛在小微客戶貸前調查成本,從之前平均耗時20小時、成本400元降低至忽略不計;定位于服務小微企業的3家城商行,運用大數據技術將“三品三表”“三看三不看”等特色信貸技術模塊化、標準化;商標權質押融資總量占全國的32%;小微企業信用保證基金規模從5億元擴大到15億元。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改革創新,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提供了新思路,必將成為助推浙江工業騰飛的新翅膀。
小微興,則浙江興,小微強,則浙江強,沒有小微企業的轉型升級,就沒有浙江工業的轉型升級。推進小微企業轉型升級是全省工業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必須堅定不移創新政策供給,優化扶持手段,切實打好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
堅持創新驅動,引導構建企業創新生態鏈。當前企業的競爭早已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產業鏈與產業鏈之間的競爭,在未來更是產業生態與產業生態之間的競爭,企業競爭理念也超越了你死我活,而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因此引導構建龍頭企業為核心、產業鏈配套小微企業共同參與的創新生態鏈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扶持小微企業做大做強的有效手段。創新生態鏈以產業鏈中的核心骨干企業為核心,產業鏈上的小微企業為核心企業提供創新協作,專注某一領域的創新,而大企業為產業鏈條上的協作企業提供融資、管理、營銷、研發等全面支持,形成產業鏈創新生態網絡。建議在各個行業尤其是制造業領域選擇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引導構建大中小微企業協同參與的創新生態鏈。
深化“小升規”工作,促進小微企業成長發展?!靶∩帯惫ぷ魇恰皞€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市場主體培育和小微企業成長計劃中的核心,是推進浙江工業經濟加快轉型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總結鞏固前期工作經驗和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基礎工作,圍繞高端裝備制造、信息、節能環保、時尚等八大萬億產業和《中國制造2025浙江行動綱要》確定的11個重點領域中的小微企業,篩選確定重點培育企業,建立“小升規”重點企業培育庫。完善“小升規”工作機制,加強工作體系建設,強化工作指導、政策扶持和績效考核。建立重點企業聯系制度,針對小微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類型,組織開展分類指導服務,推動小微企業加快開展機器換人、電商換市、管理提升、創新發展、綠色制造、智能制造等上規升級專項行動。引導小微企業加快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升管理水平,加快推進股改上市。建立健全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體系,為小微企業的創業創新發展提供高效、便利、公益性的社會化服務,推廣實施小微企業服務券制度。按照省委省政府確定的目標任務,加快培育創新型、科技型、成長型、專精特新小微企業上規升級。
鼓勵專業化發展,全面推進“專精特新”工程。深入實施《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中小微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浙政辦發[2017]15號)》,引導小微企業向專業化、精品化、特色化、創新型方向發展。建立“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庫,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標準,加強商標品牌培育,加強專業化協作配套,培育一大批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強的“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打造一批專注于細分市場,技術或服務出色、市場占有率高的“小巨人”和“隱形冠軍”。支持中小微企業進入大企業產業鏈配套鏈,形成完整高效的產業鏈價值鏈。
推廣企業綜合評價,開展企業精準培育服務。企業分類綜合評價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是倒逼企業轉型升級的利器。要深入推廣企業“畝產效益”分類綜合評價工作的經驗和做法,在規模以下小微企業中推廣實施企業分類綜合評價,重點選擇用地5畝以上的企業開展分類綜合評價工作,全面建立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導向的企業畝產效益綜合評價制度,實現工業、服務業企業畝產效益評價全覆蓋,建設省市縣三級企業“畝產效益”綜合評價大數據平臺。根據評價結果,制定企業分類培育扶持方案,開展企業精準培育、精準扶持和精準服務。完善落實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和價格政策,采用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等措施綜合施策,形成政策合力,激勵和扶持高成長型、創新型、科技型小微企業加快上規升級的步伐,同時倒逼傳統低效企業加快轉型提升。
發展產業鏈金融,推動產融對接創新。切實推動小微企業與金融機構深度合作,以工業經濟發展需要為導向,積極引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努力推動產業與金融的良性互動、互利共贏,鼓勵整合產業資源、金融資源、政策資源,以財政資金為引導,創新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推動產業對接融合。大力發展產業鏈金融,探索產業鏈金融新模式,創新產業鏈金融產品,為產業鏈上的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支持;拓寬小微企業融資渠道,增加直接融資比例,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創新產業扶持基金運營模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實現政府主導與市場化運作的有效結合,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流入實體經濟,推動全省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引導和支持義烏、桐鄉深入開展國家產融試點建設,以企業分類綜合評價為手段,充分利用企業ABCD分類結果,積極推進差別化金融服務,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能力。積極搭建產融信息對接服務平臺,加快建立銀企交流機制,推動銀政互動、財金互動和銀企聯合,不斷強化金融對實體產業的支撐作用,逐步在全省推廣示范,引導產業與金融協調發展、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