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嘯
讓信用助推分享經濟發展
□林嘯
分享經濟可能是近幾年來最火的經濟名詞,從“忽如一夜春風來”打破租車慣例的網約車,到“千樹萬樹梨花開”占領城市大街小巷的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也已開始試點,共享汽車應該不會太遠,而共享房屋經由Airbnb等平臺聯接有空房出租的房主和需要住宿的房客得以實現。應該說,分享經濟已廣泛深入地影響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何為分享經濟?它是指將社會海量、分散、閑置資源,平臺化、協同化地集聚、復用與供需匹配,從而實現經濟與社會價值創新的新形態。它有兩個核心理念,其一是“使用而不占有”,強調資源的支配權與使用權分離;其二是“不使用即浪費”,強調通過利用率的增加來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
然而,分享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諸多問題。以共享單車為例,我們見過亂停亂放的、見過停入私人小區而影響他人使用的、見過惡意損毀車輛的,甚至還有人將共享單車的鎖芯拆掉,變成了自己的私人單車。這些行為既違背了分享經濟的本質,不利于使用率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社會秩序。同時,分享經濟本身資源支配權與使用權的分離,導致使用者只需承擔租賃的費用,而無需為資源本身負責,換句話說就是共用的東西肯定不如自家的東西這般愛惜。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借助信用之手,將信用深入到分享經濟活動中去,才能解決問題,助推分享經濟發展。
首先,限制存在失信的主體參與分享經濟、使用分享資源。將公共信用信息同參與分享經濟的平臺或企業實現信息共享,對于存在失信的主體進行一定程度的限制。比如針對失信被執行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老賴”,又比如說偷稅漏稅的人,可以通過設置押金、增加費用甚至禁止進入等手段,限制其參與分享經濟活動,作為其失信行為的風險補償,既保護了其他參與者的利益,也充分體現了“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理念。
同時,將分享經濟中產生的不良信息納入信用體系。分享經濟活動過程中也會產生不良信息,比如共享單車的亂停放和惡意損毀,又比如網約車中司機的亂收費和乘客的無故取消訂單。在能夠清楚界定失信主體的前提下,這些不良信息除了在分享經濟活動中起作用外,也需要與政府部門的公共信用平臺實現共享,從而在更大的平臺上發揮作用。分享經濟中產生的不良信息雖然不屬于公共信用信息,但是其具有覆蓋人群廣、更新頻率快等諸多優點,將其納入信用體系,有助于信用體系的完善。今年4月,國家信息中心與摩拜、OFO等10家共享單車企業分別簽署了信用信息共享協議,開啟了信用助推分享經濟發展、分享經濟反哺信用體系建設的新模式。
當然,在信用助推分享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仍需解決一些問題。第一,需要制定相應的制度規范,使得分享經濟中的每一項活動都有規可循、按規運行。對于分享經濟活動中的失信行為,要明確界定失信行為的種類、邊界和嚴重程度等。第二,需要建立相應的機制,主要包括異議機制和修復機制。不良信息的信息主體對于分享經濟活動中產生的不良信息有異議,可以向信息產生方提出異議,相關平臺或企業在一定期限內予以答復。不良信息的信息主體具有主動改正行為、消除不良影響等情形的,可以向信息產生方提出信用修復申請,相關平臺或企業視情況決定是否予以修復。第三,需要明確信息采集與隱私保護的關系,禁止采集自然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紋、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禁止歸集的其他個人信息;未經本人書面同意,也不得采集自然人收入、存款、有價證券、商業保險、不動產以及納稅數額的信息。
作者單位:浙江省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