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再立標桿重在“優”“綠”“新”
本刊評論員
面對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必須在“優”“綠”“新”三字上下功夫,致力農業綠化、農村美化、農民轉化,系統推進“三農”發展全面轉型,全速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標桿省份建設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將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新的歷史階段下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為“三農”發展設定了新的聚焦點和突破口。在這篇涉及生產力調整和生產關系變革的大文章背后,各地如何找準新路徑、打出新招數,無疑成為新一年“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
多年來,浙江在農業領域推出了多項改革,屢屢走在全國前列。無論是生態循環農業,還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各地都積累了不少先進經驗。站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方位之上,浙江除了要循著頂層設計的既定路線有條不紊地推進改革,更要創出浙江特色、顯示浙江優勢,力爭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標桿省份。
調優產品結構,突出“優”字。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就是圍繞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優化資源配置,擴大有效供給,增強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使農產品供給更加契合消費需求,更加有利于資源優勢的發揮,更加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這方面,浙江早已開始探索。2015年9月,浙江獲批創建全國首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省。通過一年多的實踐,浙江已為主要農產品制定了標準化生產圖,在菜園、果園、茶園、畜禽養殖場等推廣實施。農民“按圖索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生產規范化。目前,浙江共有現行有效農業地方標準419項,實施省級以上農業示范項目1190個,輻射面積2800萬畝,帶動農戶276萬戶。
調好生產方式,突出“綠”字。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修復治理生態環境,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所在。作為美麗中國的成功樣板,浙江循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指引,打出了一套美麗鄉村建設組合拳。新時期,按照夏寶龍書記在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要求,浙江農村要把“拆治歸”推向縱深、進行到底。“拆”要向縱深推進,全面圍剿農村違建房、危舊房;“治”要乘勝追擊,按照全省剿滅劣V類水的要求,向農村的點源污染、面源污染發起全面總攻,守住農村的源頭活水;“歸”要加大力度,積極引導廣大浙商把目光投向希望的田野。在綠色生產方式的推進之下,浙江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能縱深推進、行穩致遠。
調順產業體系,突出“新”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涵蓋范圍廣、觸及層次深的全方位變革。浙江要成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標桿型省份,就必須圍繞“新”字作文章,著力培育新業態、推廣新模式、壯大新主體,實現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不斷融合,“互聯網+”已成為浙江農業發展的新引擎,浙江農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對現代農業的發展起到了有力支撐和引領作用。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將推進發展農村電商作為調順產業體系的新措施,提出要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企業全面對接融合,推動線上線下互動發展。浙江對于農村電商的實踐探索早已是如魚得水,借著一號文件的政策東風,理應更進一步在農村電商領域探索更多的創新模式,致力于農業供給端與需求端的高質量對接。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一以貫之地堅持。樂觀而言,浙江經過近十年的探索與創新,已為推進更高層次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奠定了穩穩的基礎。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以逸待勞。面對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浙江必須在農業綠化、農村美化、農民轉化上下更大功夫,系統推進“三農”發展全面轉型,全速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標桿省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