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章劍
突出一個關鍵強化三大支撐
□嘉興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章劍
要強化宏觀導向,堅持創新驅動,聚焦經濟發展動能轉換,謀劃大戰略、引領大方向、開拓大格局,打造更高質量、更好效益、更可持續的經濟升級版
2017年是黨的十九大和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召開之年,是“十三五”發展承前啟后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部署推進新一年的發展改革工作,要強化宏觀導向,堅持創新驅動,重點聚焦經濟發展動能轉換,謀劃大戰略、引領大方向、開拓大格局,推動新興動能加快形成、傳統動能改造提升,打造更高質量、更好效益、更可持續的經濟升級版。
堅持把擴大有效投入作為經濟工作的主抓手,充分發揮投資在新常態下對經濟增長、結構轉型和動能轉換的關鍵性作用,突出項目為王,創新制度供給,在全市營造“主抓項目、抓大項目、抓成項目”的濃厚氛圍,為經濟社會持續平穩健康發展增活力、強后勁,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總量達到3070億元。重大基礎設施投資、重大產業項目投資、重點技術改造投資、生態環保投資均增長15%以上。
做實增量,力爭實現“兩個千億”。一是力爭“重點平臺千億投資”。突出產業平臺投資主戰場,著力推動省級以上重點園區、特色小鎮加大產業和基礎設施投入,努力以大平臺引大項目、育大產業、促大發展。全年力爭重點產業園區、特色小鎮兩大平臺投資突破1000億元。二是力爭“招商落地千億投資”。加大招大引強選優,堅持平臺招商、產業鏈招商、專業化招商,緊盯外資、央企、民資和浙商回歸,全力以赴拼項目、搶項目,著力引進一批引領國家戰略導向、瞄準產業發展前沿、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旗艦項目。全年力爭新開工產業類項目當年投資達到1000億元以上;引進世界500強和國際行業領先企業投資項目或總投資1億美元以上生產性項目20個,浙商回歸到位資金395億元。
做優結構,更加突出“三大重點”。一是突出重大基礎設施投入。圍繞提升城市能級,深入謀劃推動一批交通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社會公共服務等領域的重大標志性項目。二是突出重大實體經濟項目。堅持制造業強市、服務業興市,進一步加大信息經濟、健康、環保、新能源、高端裝備等重大實體經濟產業項目投資。全年爭取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突破400億元,裝備制造業投資突破500億元,生產性服務業投資突破600億元。三是突出重大創新載體建設。啟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大力實施建設具有長三角影響力的“科技企業孵化之城”行動計劃,力爭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數量達到80家。突出重大創新平臺龍頭帶動,加快高端創新要素集聚,爭取秀洲國家高新區和嘉興科技城納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覆蓋范圍,支持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海鹽核電關聯產業園創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深化張江平湖科技園、漕河涇經濟技術開發區海寧分區等滬嘉合作園區共建,多層次構建全域創新格局,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成果首先在嘉興孵化應用。
做精機制,創新投資模式及管理方式。一是創新投資考核機制。優化調整投資考核辦法,從“考年度”向“平時年度并重”轉變,將季度目標任務完成和項目推進情況列入考核,加大考核獎勵力度,進一步激發全市上下抓投資的氛圍和干勁。二是創新項目推進機制。落實擴大有效投資主體責任制,對季度投資進度明顯落后于時間進度且排名后兩位的地區,由當地政府(管委會)主要負責人向市政府作出說明。完善市、縣領導聯系重大項目制度,黨政主要領導每周調研重點項目和參與重大招商活動不少于1次。建立健全重大項目推進聯席會議、市級以上重大項目預警、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等推進機制,實行重大項目“節點化精細管理,店小二全程服務”,力促項目推進全提速。全年力爭新增省重點項目開工率達到85%以上,全市“615”重大項目和各級政府投資計劃中當年新建項目的開工率達到80%以上。三是創新審批方式。簡化政府投資項目審批流程,推進企業項目高效審批,出臺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開展“區域能評、環評+區塊能耗標準、環境標準”試點,全面運營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努力讓投資者“最多跑一趟”。四是創新投融資模式。出臺深化投融資改革的實施意見,重點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成立全市PPP項目中心,開展存量項目試點,探索PPP資產證券化,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領域。全年推出PPP項目不少于100個,簽約落地項目不少于10個。
當前及今后一個階段,是嘉興經濟中高速增長的企穩期和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決定著增速換擋和結構優化的進程與質量。要依托產業結構調整、重點平臺提升、重大改革落實,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真正實現經濟增長“中高速”、發展質量“上臺階”。
強化產業支撐。一是培育經濟新增長點。聚焦實體經濟主戰場,突出重大戰略性產業項目的謀劃、爭取,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等項目,支持桐鄉打造5G網絡智能汽車智慧交通應用示范基地,全年推廣新能源汽車1000臺,建成一批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全面推進“光伏進戶”“光伏進區”,新增分布式光伏發電裝機容量200兆瓦。順應“四新”發展趨勢,聚焦互聯網經濟發展,重點培育VR、機器人、量子通信、物聯網等“四新”特色產業園,以“互聯網+”帶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全年力爭互聯網項目投資超100億元,信息經濟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二是促進服務業大發展。服務業發展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必然趨勢。要落實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計劃,重點圍繞現代物流、金融、科技與信息、文化旅游、健康服務業等五大產業發展,編制實施年度投資超200億元服務業“百項千億”工程,出臺服務業領軍企業、創新企業評選辦法,召開現代服務業對接上海專題推介會等系列招商活動,促進服務業擴量提質發展。全年力爭服務業增加值增長9%,服務業占GDP比重提高1.2個百分點,五大重點產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提升1個百分點。整合提升國家級、省級物流示范園區,探索構建公鐵水空四式聯運的物流產業發展大平臺。三是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大“四換三名”力度,支持企業以“互聯網+”“機器人+”“標準化+”“工業設計+”等多種方式,開展設備更新換代和技術工藝改造。全年新增工業機器人1500臺。常態化推進“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鼓勵優勢企業加大兼并重組力度,深化造紙、印染、服裝、汽車零部件、五金機械等傳統行業整治提升,加快高污染鍋(窯)爐淘汰改造。以“技改+股改”“特色+綠色”“引導+倒逼”,促進傳統產業向信息化、智能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強化平臺支撐。一是全力打造重大產業平臺。出臺省級以上開發區創新發展轉型提升指導意見,圍繞產業集聚、資源集約、功能集成,進一步提升園區綜合發展環境,高水平建設中德、中荷、中法、中日等國際合作園區以及新經濟園區,引導優質項目、資源向開發區集聚。高標準推進濱海港產城統籌發展試驗區建設,舉辦海洋新興產業投資洽談會,加快乍浦港區閘橋改造等海河聯運項目建設,重點培育臨港裝備制造、港口保稅物流、核電關聯等產業。打造一批年度投資超50億元、超百億元的重大產業平臺,使之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招商引資的主陣地、結構調整的主戰場。二是加快發展城市經濟平臺。突出中心城市引領,著重抓好嘉興科技城、國際商務區、秀洲高新區、湘家蕩旅游度假區等四大片區的規劃建設,完善公共基礎設施以及各類生活設施配套,發揮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商務樓宇的平臺載體作用,發展現代物流、信息、金融、旅游、文化等城市產業,促進產城融合發展。全年新增稅收千萬元以上樓宇20幢、稅收超億元樓宇5幢。加大城市拆違、城中村整治和老舊小區改造力度,進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品位,全年完成“三改”面積1000萬平方米,拆除違章建筑面積1000萬平方米。三是提升發展鎮域特色平臺。繼續推進市鎮工業園區創新轉型發展,實施“低小散”企業“退散進集”三年行動,全年完成“退散進集”整治企業5000家,推進企業向工業園區集聚,打造一批省級、市級工業特色小鎮,建設一批“兩創”中心,全面提升鎮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全年新建、改建“兩創中心”20家以上,新建、改建標準廠房100萬平方米以上。
強化改革支撐。一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落后產能淘汰整治力度,重點推進鋼鐵、水泥、玻璃等行業過剩產能化解,結合企業績效評價、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低小散”行業整治,倒逼低端無效企業退出,全年淘汰落后產能涉及企業600家、處置“僵尸”企業50家。嚴格落實房地產調控政策,支持自住型和改善型購房,重點加快商辦用房庫存去化。拓寬不良貸款處置渠道,創新探索“投貸聯動”、市場化債轉股等方式,降低企業杠桿率,防范化解“兩鏈”資金風險。深化推進價格機制改革,嚴格落實國家、省對涉企經營服務性收費以及涉審中介服務收費的規定,完善減輕企業負擔的長效機制。二是深化“兩鎮”建設。召開全市“兩鎮”建設推進大會,高質量推進特色小鎮建設。加大小鎮客廳、3A級以上景區等軟硬基礎設施建設和特色產業投入,全年省、市級特色小鎮完成投資450億元。全年新增第三批省級特色小鎮2個以上,市級特色小鎮10個。繼續抓好小城市培育試點工作。組織省級小城市培育試點鎮開展新一輪三年行動計劃編制,重點加強第三批省級小城市試點鎮配套政策落實,深化第二輪市級小城市培育試點,實行優勝劣汰動態調整。三是統籌推進杭州都市經濟圈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范點、海寧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配套改革以及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全面接軌上海示范區試點等一批國家級、省級重要改革試點,積極爭取先行先試政策支持,加強試點進展跟蹤協調及試點經驗總結推廣,確保各項改革措施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