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
低碳轉型能否實現
□蔡和
前段時間,有幸應邀去北京參加新常態下低碳城市建設研討會,恰逢帝都重度霧霾,于是大家話不離“霾”,調侃“霾頭苦干”,研討會主持人應景而生臨時給嘉賓提出了“中國低碳轉型能否實現”的問題。我是很有信心地給出了肯定的答案,那就是中國低碳轉型一定能實現,但是任重道遠。
為什么說低碳轉型一定能實現呢?其信心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低碳轉型已成共識,是大勢所趨。當前國際社會對低碳轉型發展已基本形成共識,2015年12月12日,由近200個國家共同達成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巴黎協定》,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中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的《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向全世界承諾力爭實現國家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同時將非化石能源消費比例提高到20%。
二是低碳發展已在行動,并取得成效。如浙江省一直走在低碳發展的前列,在強化頂層設計方面,2016年4月率先發布《浙江省低碳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了浙江省“十三五”時期低碳工作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在基礎工作方面,大力推進省市縣三級清單平臺和企業碳報告系統建設,摸清了家底,已形成核心指標25萬條、總數據量1.2億個的清單數據規模和涵蓋電力、化工、鋼鐵、造紙等14個行業的1700多家企業2010-2015年度碳報告;在深化試點示范方面,已形成了包括低碳城市、低碳縣市、低碳城鎮、低碳園區、低碳企業和低碳社區“六位一體”的低碳試點體系。
三是低碳隊伍已在擴大,成為推動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這些年低碳隊伍在不斷擴大,社會各界人士紛紛投身低碳事業,特別是技術研究隊伍正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快速發展,成為推動低碳發展的主要技術支撐力量。
為什么說低碳轉型任重道遠呢?因為任何發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樣低碳轉型發展也需要一定過程和時間,需要社會各界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實現。現階段,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低碳認識的理念問題。應該說“十二五”期間是低碳理念的普及期,低碳理念開始逐步深入人心,現在大家都明白低碳發展對社會的重要性,明白了啥是“霧”啥是“霾”,但是低碳工作的開展更多是靠自上而下推進,還沒有完全轉化為各級政府、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的實際行動。從政府層面來看,很多地方政府還是以經濟發展作為主要目標,雖提出了一些低碳發展目標,但是缺乏具體實現的路線圖。從企業層面來看,很多企業低碳發展概念大于形式,還沒有成為低碳發展的真正主體。
二是低碳發展的機制問題。從立法角度來看,國家還沒有氣候變化這方面的立法,有很多工作不能得到有效的支撐和保障。從制度建設來看,碳排放總量制度、碳評制度和配額制度等等一系列的制度都還沒有建立,這也制約了當前的低碳發展。此外,目前決策體系條塊分割比較嚴重,缺乏系統協調,很容易出現政策沖突的情況。
三是低碳統計的數據問題。低碳發展中數據很重要,但目前總體上還缺乏一個比較完備的、精確的數據統計體系,如省級層面有能源統計平衡表,再向下延伸到市、縣一級就基本上沒有能源統計平衡表。市縣的數據來源只能靠簡單調查或者推算,這給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低碳發展規劃的編制帶來很大的挑戰。
四是低碳建設的能力問題。低碳發展的專業隊伍也是在剛剛建立或者逐步擴大過程中,很多省都成立了應對氣候變化或者低碳發展的專門處室,但是在人員編制配備上普遍力量不足;很多省(市)成立了低碳發展中心,但是市、縣一級缺乏專門的技術支撐單位;從技術研究領域來看,目前對低碳的研究更多集中在能源、工業、農業、林業等領域,而涉及經濟領域、社會領域等研究相對較少。
借用毛主席的那句話“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國低碳發展正是如此。只要我們進一步強化低碳發展理念、健全低碳發展機制、完善低碳統計體系、增強低碳建設能力,在發展中查找問題、解決問題,砥礪前行,中國低碳轉型一定會實現。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浙江省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合作中心副總工程師兼氣候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