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癥”,是全球最為嚴重的生態問題,造成了許多毀滅性后果,嚴重威脅著人類生存和發展。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土地荒漠化、沙化導致土地生產力衰退、生態環境惡化,縮小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空間,加速了貧困和生態災難,嚴重制約了區域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截至2014年,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2%;沙化土地面積172.1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7.93%;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面積30.03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12%。實際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積20.37萬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總面積的11.8%。
監測結果還表明,當前我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較2009年有明顯好轉,呈現整體遏制、持續縮減、功能增強、成效明顯的良好態勢。荒漠化和沙化面積持續減少,沙化逆轉速度加快。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由262.37萬平方公里減少到261.16萬平方公里,凈減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減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由173.11萬平方公里減少到172.12萬平方公里,凈減少9902平方公里,年均減少1980平方公里。
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采取了更加有力的措施,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國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自2004年出現縮減以來,連續10年保持“雙縮減”。土地沙化整體得到初步遏制,沙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在國際社會產生巨大影響,成為世界防沙治沙的典范。
在我國,荒漠化地區往往是最貧困的地區之一,當地的經濟,當地百姓的生活水平,一般都相對較低。要想更好地推進防治荒漠化工作,必須首先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只有大家富起來,才能有更大的熱情投入到防治荒漠化中去。
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我國林沙產業快速發展,沙區經濟林果面積已達540萬公頃,年產干鮮果品5360萬噸,占全國年產量的33.9%。林果業成為沙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和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拳頭產業。
作為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締約國,我國認真履行公約義務,認真編制實施《中國防治荒漠化國家行動方案》,積極推動公約履約審查機制的建立,推動制定公約十年戰略,參與全球荒漠化評估指標體系制定和履約影響評價指標示范,努力推動公約進程。我國防沙治沙的成功實踐,在國際上產生了積極影響,樹立了負責任大國形象。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將于9月上中旬在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召開。來自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締約國的代表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屆時將齊聚中國,共同商討全球防治荒漠化的目標機制與路徑。中國防治荒漠化的經驗也將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讓我們為中國防治荒漠化取得的成績點贊!為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