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老 陸

在剛剛發布的《2016年貴陽環境狀況公報》中,95.6%的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再次刷新了人們對爽爽貴陽的認識——全年350天的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沒有嚴重污染天數出現。人人羨慕的藍天,只有貴陽人深知這一路走來的艱辛與不易。
貴陽,是一座群山環繞、河網縱橫、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四季常青、人居舒適的美麗城市。貴陽國土面積為1205.1萬畝,耕地面積394.3萬畝,占國土面積的32.72%;林業用地551.21萬畝,占國土面積的45.74%;建設用地為120.95萬畝,占國土面積的10.04%。
貴陽四面環山,地形相對封閉,大氣污染物不容易擴散。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這里集聚了水泥廠、化工廠、電池廠等污染企業,城市燃料氣化率低。
大氣中的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顆粒物嚴重超標,特別是二氧化硫含量一度超過國家2級標準兩倍多,讓貴陽成為了全國3個酸雨最嚴重的城市之一,還被聯合國有關組織列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問題的癥結在哪?貴陽發現,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帶來了高耗能和高污染,長此以往環境將不堪重負。
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2002年初,貴陽市作出建設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決定,按照“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的要求,開始啟動循環經濟建設。同年5月,貴陽被國家環保總局確定為我國首個循環經濟生態城市試點。
2004年11月,貴陽頒布了全國第一部循環經濟地方性法規——《貴陽市建設循環經濟生態城市條例》,編制了發展規劃及工作方案等重要指導性文件,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發展。
貴陽磷礦資源豐富,依托磷礦資源發展起來的磷化工快速發展,每年產生的黃磷尾氣傳統處理方式是點火燃燒后排放。據測算,生產1噸黃磷,將產生約2700立方米的尾氣,其中一氧化碳達85%以上,既浪費一氧化碳資源,又造成了環境污染。
開陽國華天鑫磷業有限公司,以電爐法黃磷尾氣為原料,采用脫硫、提純、分離等技術,建成千噸級草酸和500噸級乙二醇中試生產線。黃磷尾氣經凈化后還可作鍋爐燃料,利用率高達97%以上。該項目不僅延伸了黃磷企業的產業鏈,降低電爐法黃磷生產的成本,對熱法磷酸取代濕法磷酸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且部分技術可推廣應用于煤層氣、焦爐尾氣等化工尾氣的綜合利用過程中。

貴陽綠色發展后勁很足
貴州開磷集團與貴陽公交集團聯手,以氨尾氣為生產原料,采用凈化、干燥、深冷液化、精餾分離等工藝,最終制得較高純度的液化甲烷氣,作為貴陽市公交車的燃料,替代部分汽油。按每臺公交車每天消耗燃油80升計算,每升燃油節約1.5元,每天節約營運成本約為120元,每年每車降低燃油成本3.96萬元。

貴陽生態文明論壇
黃磷尾氣綜合利用項目、系列建材產品綜合利用磷石膏項目、預拌混凝土綜合利用建筑垃圾項目、太陽能光電建筑一體化應用項目……十多年來,注重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全面推進循環型社會建設,貴陽形成了循環經濟建設的“貴陽經驗”,在國內引起廣泛關注。
2014年,貴陽通過了國家發改委、環保部、工信部等七部委第一批國家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單位驗收,成為全國唯一一家順利通過驗收的省會城市。
2016年,通過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試點基地評審驗收。國家工信部正式命名貴陽市為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成為國家首批十二個示范基地之一。
2004年11月,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授予貴陽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這些年來,貴陽憑借“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態優勢和夏季清新涼爽的氣候,“避暑之都”叫響全國,助推旅游井噴發展。2016年,全市接待游客11091.79萬人次,同比增長31%;旅游總收入1389.51億元,同比增長33.5%。
然而守住生態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特別是隨著全市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的持續提速,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城市基礎設施、產業轉型升級項目、國家、省、市重大項目用地的剛性需求,導致各種建設活動向山要地,使用林地大量增加。
由于林規、土規、城規“三規不統一”,2015年,貴陽市有3萬余畝保護區林地面臨被侵占的風險。如何解決用地緊缺和林地保護的沖突,達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貴陽市開始積極探索推進林地保護紅線劃定和管理工作。
2016年3月,《貴陽市林業生態紅線劃定實施方案》出臺,在全面貫徹落實和體現省級林業生態紅線9項內容的基礎上,按照更加嚴格、更高標準的思路,劃定了11項內容和指標,大大超過省級控制指標。
此外,為了兼顧保護和發展的需要,貴陽市創新性提出了“嚴控一級管控區、嚴管二級管控區、適度利用三級管控區”的三級管控原則,即貴陽市林地保護紅線區域面積仍為540萬畝,其中嚴控一級管控區域林地面積96.43萬畝,嚴管二級管控區域林地面積356.79萬畝,適度利用三級管控區域林地面積86.78萬畝,基本做到林地保護利用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的協調一致。
“這樣做,既守住林業生態紅線這條底線,又兼顧了全市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貴陽市生態委負責人告訴記者。
這些年來,貴陽始終牢牢守住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大力發展戰略儲備林基地產業、木本糧油與干果產業、花卉苗木產業等12個重點產業,助推林業產業產值持續倍增,走出了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的和諧發展之路。
滿眼翠綠、沁入心脾的空氣、拂過的陣陣清風……爽爽貴陽已經成為了貴陽的一張國際名片。作為一個宜居城市,貴陽良好的生態環境、空氣質量和氣候條件是天然優勢,以第一環城林帶和第二環城林帶為主構成的城市森林,則是生態環境優勢得以發揮和體現的重要保障。
一路走來,扎佐林場黨委書記李維鴻用自己的經歷告訴記者,“綠色生態資源能換來的不僅是綠色經濟,還有幸福產業。”
“和所有國有林場一樣,我們種樹、砍樹、再種樹。”1990年前的粗暴式經營,讓扎佐林場森林面積只有7萬畝,李維鴻說,“我們意識到,這樣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所以必須求變。”
1990年到2000年,扎佐林場開始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嘗試種植經果林,但長期從事林木培育的職工并不擅長果樹培育,造成果實質量低賣不出去,開辦的企業沒經驗連連失敗。
“離開了我們的主業,不充分發揮自身森林資源優勢的改革,注定走進死胡同。”李維鴻說,那時候林場已經到了舉步維艱的境況,若不是財政定額補助,連職工的基本工資都保證不了。
2000年后,扎佐林場開始挖掘森林資源的經濟增長點,野生動物園等新項目應運而生,讓林場逐步擺脫困境,森林面積擴大到15萬畝,經營產值突破1000萬元。
2014年以后,扎佐林場開始了林業全產業鏈的改革,瞄準大生態和大健康的融合發展,貴州景陽森林療養院于2015年5月成立,并在2016年由國家林業局批準為“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單位”。
“我們想做讓人們感到幸福的產業,什么是幸福?健康就是幸福!”李維鴻介紹到,森林療養是將醫院建于森林中,亞健康人群或患者在森林中住一段時間,經過森林療養師指導在森林中健康活動,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為此,扎佐林場著力進行了森林環境優化,不但有完好的森林植被,還有天然的湖泊、溶洞和濕地,建設了音樂噴泉景觀、晨練廣場、森林步道、陽明文化養心園、中醫館網球場、羽毛球場等設施。“就是要讓到我們這里療養的人感到無微不至的關懷和貼心。”李維鴻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