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以超常規力度建設創新型省份
本刊評論員
加快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之路。要把握好“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新要求,謀劃實施一批最具比較優勢、最能帶動全局的重大創新舉措,著力補齊科技創新短板,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以超常規力度開啟創新強省建設的新篇章
黨的十九大把創新放在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明確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更強調要“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近年來,浙江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效顯著、亮點紛呈,被列為全國首批創新型試點省及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2016年,浙江全社會R&D經費支出1130億元,相當于地區生產總值的2.43%;全省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全年發明專利授權量2.7萬件,增長13.8%。另據《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7》顯示,浙江區域創新能力位居全國第五,僅次于廣東、江蘇、北京和上海。
同時也要看到,雖然浙江創新綜合實力基本居全國“第一方陣”,但總體在第五、第六的位置徘徊,與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相比有明顯差距,面臨著“標兵漸遠、追兵漸近”的嚴峻形勢。浙江科技創新還存在一些明顯的短板,主要是大平臺大院所大實驗室不多、高科技企業成長不快、科技創新投入仍不足、科技成果轉化成功率不高等,而正視問題方能精準施策。
加快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之路。下階段,要把握好“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新要求,謀劃實施一批最具比較優勢、最能帶動全局的重大創新舉措,著力補齊科技創新短板,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以超常規力度開啟創新強省建設的新篇章。
打造高能級的創新平臺。全力推進之江實驗室建設,引進一批國際頂尖人才、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啟動建設若干大科學裝置,推動省內高校院所與之江實驗室開展合作研究,共同努力爭創國家實驗室。加快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滬嘉杭金科創走廊等科創大平臺建設,采取有效措施共建網絡大數據協同創新中心、浙江知識產權交易平臺,打造國際水平的創新聯盟,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信息經濟科創中心、國家級創新策源地。優化重點實驗室布局,擇優培育并重點支持若干高水平實驗室。
實施最前沿的創新項目。產業創新是創新型省份建設的關鍵。要圍繞八大萬億產業發展和“新一代人工智能”“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實施,大力培育科技型企業、大力推動高科技產業發展。著力謀劃實施一批基礎性、前瞻性、引領性的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大力引進建設一批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實驗室、科研機構、研究院所,力爭突破一批關鍵科學問題,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創新成果,搶占未來行業發展制高點。
聚焦超高效的創新轉化。以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在市場培育、企業主體、產業升級、協同創新、科技金融、人才發展、環境優化等方面先行先試,積極探索“互聯網+”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模式,推動形成緊密互動的技術轉移網絡,拓展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的渠道,放大技術轉移體系的輻射擴散功能,營造有利于技術轉移的政策環境,努力使浙江成為全國一流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和面向全球的技術轉移樞紐。進一步深化浙江科技大市場建設,不斷創新科技成果交易方式,加快構建全程化、專業化、個性化的成果轉化服務體系。
構建更優化的創新生態。不遺余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聯動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突破口,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統一,推進科技、經濟和政府治理三方面體制機制改革,破除束縛科技第一生產力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大力發展科技金融,完善科技服務體系等方面的措施,以更大的力度開展創新人才和團隊引育,加快建成一批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制造業創新中心,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有效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融合發展。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制度激勵創新的基本保障作用,使浙江成為知識產權保護最嚴最優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