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剛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牢牢把握思想主線 全面理解核心要義
——學習十九大報告的體會和思考(一)
□潘毅剛
牢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線,系統全面地學懂;重點聚焦新思想新時代新矛盾新使命新方略新征程,抓住要點地弄通
習近平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作《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治國理政行動的集大成,是指導我國當前乃至今后一個較長時期各項工作的統領,是黨之指南、國之方略、民之福音。
十九大報告主題鮮明、一氣呵成、全面系統、邏輯嚴密、務實清醒、催人奮進。報告用3萬多字的篇幅講明白了未來30多年中國發展面臨的現實變革、主要矛盾、歷史方位、理論遵循、努力方向和戰略重點。筆者對貫穿其中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條主線反復學習理解,有七點體會:
有統領一切的現實厚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刻性在于,它牢牢堅持了中國共產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這條基本準則,緊緊抓住了中國現實發展中的主要矛盾變化這一基本特征,全方位回應了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社會、生態、國防、國家統一、人類命運、黨的自身建設等方面的現實關切,是針對現實發展問題、提出中長期遠景目標的行動綱領。它明確了過去發生了什么、現在正在發生什么,如何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回答了我們從哪兒來、要去在哪兒,怎么通達偉大夢想,這些一直以來我們思之不透、問之未答、答之未解、必須解答的關鍵問題。
有指導實踐的理論深度。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理論凝練,得到了實踐的持續檢驗。它是習近平同志從地方到中央主持全面工作中,不斷吸收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思想的集大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化、完整化的重要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堅定政治立場和長遠布局,講清楚了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擔負什么樣的歷史使命、實現什么樣的奮斗目標的重大問題;講清楚了堅持什么、反對什么、擁護什么的大是大非。正如報告指出,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
有全球視野的戰略高度。在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面臨不穩定不確定的背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沒有因為外部誤解而關上中國善意開放的大門,也并沒有因為國際“去全球化”思潮泛起、內顧傾向抬頭而有絲毫猶疑,始終把中國發展擺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毅然決然地把中國夢與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緊密有機的結合起來,把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作為中國夢的重要歷史任務,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正如報告中史詩一般的語言所述:我們不能因現實復雜而放棄夢想,不能因理想遙遠而放棄追求。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
有承前啟后的時空維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面吮吸中華五千年養分、充分吸收過去百年和改革開放近40年經驗教訓,結合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極不平凡的實踐以及未來面臨的挑戰機遇而誕生的思想。這一思想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一貫邏輯,對我們黨過去96年艱苦而又卓著的努力有著深刻而全面的認識,對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發生的重大歷史性變革有著深刻而清晰的分析,對未來一個較長時期如何帶領國家和人民,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實現偉大勝利有著深刻而清醒的預判。思想不僅洞悉百年以降中國大地歷史縱深變遷,剖析了當下中國已經并正在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明確了未來30年到本世紀中葉的重大戰略部署,實現了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在變革中堅守傳統,也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征程的每一個關鍵時間節點,給出了明確而又令人信服、前后相繼的路線圖。
有充滿智慧的思想濃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博大精深,準確抓住了時代之變,把握住了我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重大階段變化特征,做出了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等系列重大判斷,并在推動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構想等重大問題上,提出了開創性的思路,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發展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有開拓進取的行動力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力度體現在其實踐性和行動力。正如習近平同志在報告中指出的,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建設偉大工程、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推進偉大事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
有血肉聯系的民心向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報告中“人民”二字貫穿始終,出現達203次之多。通篇體現民心向背對我們黨長期執政的要求,不忘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只有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黨,才能帶領人民實現偉大夢想,才能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換來海晏河清、朗朗乾坤、國泰民安。
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線,深刻理解把握好新時代之變、新矛盾之轉、新使命之責、新方略和新征程之核心要義。
深刻領會新時代的來之不易。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的到來,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長期奮斗努力離不開;與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離不開;與這五年取得的極不平凡的成就,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離不開。過去五年已為新時代開創打下了堅實基礎,但成功不會從天而降,未來面臨的挑戰依然艱巨,仍有許多需要解決的難題,需要不斷奮進,凝心聚力,付出更加艱巨更艱苦的努力,一件接著一件做、一代接著一代干。新時代要清醒地認識到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已經以及仍將為之付出艱苦的努力。
深刻領會新矛盾的變與不變。社會矛盾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與落后的社會生產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但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也沒有變。發生改變的是,人民的需求已經不僅僅是物質和文化的量的增長,而是美好生活需求的增長,既包括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包括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社會生產力落后的判斷讓位于不平衡不充分的變化,并不意味著發展生產力不重要了,而是指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對社會生產的方式、結構尤其是質量和效益需要付之更多關注,加快滿足需求的轉換。
深刻領會新使命的責任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的初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中國夢是共產黨人和中華民族的當代理想。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行百里者半九十,未來30年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不會一帆風順,仍將爬坡過坎,還需奮力拼搏。和平時期雖沒有戰爭年代的殘酷,但卻必須面對各種風險和考驗,經歷沒有硝煙的戰斗。偉大夢想的實現,仍然面臨偉大斗爭的考驗、抓好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堅持“四個自信”矢志不渝地推動偉大事業。新使命的達成,更需凝心聚力,始終保持政治定力、戰略定力。
深刻領會新方略的邏輯關系。新方略的根本在于中國共產黨的統一領導,并與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新方略的核心是以人民中心。新方略的基礎是堅持五大理念下的科學發展。新方略的方法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新方略的視野是全面的、開放的、系統的、繼承創新的。文化上不固步自封、又兼容并蓄,不忘本來、吸引外來、面向未來,彰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義利觀上,崇尚和而不同,互利共贏、兼收并蓄,更是將中國核心價值觀與世界共同分享,聯通中國夢和世界夢,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國家安全和主權上,統籌國家、人民、政治以及內外部等總體安全;既尊重歷史,又強調主權不可分割,始終不忘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使命。
深刻領會新征程的時不我待。從改革開放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目標到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兩個階段“新三步走”的戰略部署,雖然報告中未提出定量的目標,但其目標實現的艱巨性不言而喻。從2017年到2020年建成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一個比速度更難實現的目標;從2020年到2035年,用15年的時間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及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兩階段目標,比原來“三步走”目標的第三步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提前了15年,到新中國一百年時的目標也加上了“強國”這一目標。現代化的目標是動態的,我進一尺、他進一丈。在未來30多年中,我們不僅要打好攻堅戰,解決自身發展中的問題、做好自己的事,還要在很長一段時期全方位的增值優勢、補齊短板、強化弱項,并保持高于世界先進國家的水平和速度,才可能真正稱得上是強國,這就要求必須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倍加努力、奮力拼搏。
作者為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