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哲
培育信用服務機構
□黃哲
信用是所有社會主體在經營活動和社會交往中必須要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信用服務機構是為了適應信用交易的需要,為各類信用活動提供服務的機構,是連接信用活動中各類社會主體的紐帶,避免信用活動中交易各方的信息不對稱,保障信用交易的安全,使信用活動成為可能。
在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信用服務機構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承擔著向社會提供信用管理服務的功能。但是就目前來看,信用服務機構存在的問題還不少。一是相關法律不健全。健全的法律框架能夠為信用服務機構的有效運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在一些發達國家,政府會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來對信用服務機構的行為規范作出明確的規定。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全國性的信用服務方面的法律法規,無法有效監管信用市場,也使信用服務機構感到無所適從。
二是信用數據獲取困難。目前信用信息的覆蓋面小、局限性大,從數量和質量上來說還遠遠不能滿足信用產品的需要。與信用相關的信息來自不同的行業部門和地方信用主管部門,這些信息沒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和利用,形成一個個信息煙囪和信息孤島,大量的有價值信用信息被閑置。另外,社會上沒有統一的數據市場,很多商業數據通過數據黑市地下交易,交易過程十分混亂,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得不到保護。同時,由于各個信源單位在建設自身業務系統時,信息標識、基礎數據等標準無法統一,也造成了系統和系統之間信息無法暢通交流。
三是人才缺乏,素質有待提高。信用行業是一個新型行業,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交往的頻繁,信息量的膨脹,對信用從業人員的法律、計算機、會計、金融、數學等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迫切需要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我國這方面的大學教育還在起步階段,信用專業的人才比較匱乏,且由于行業還不規范,很多從業人員的執業水平較低,甚至有抵擋不住誘惑、違背基本職業道德的行為,嚴重制約了信用行業的健康發展。
四是機構規模小,業務范圍窄。目前,我國的信用服務機構數量很多,但是這些機構普遍規模偏小,專職人員也少。而大多數機構的服務對象主要集中在證券市場、金融市場和政府的招投標市場,其他方面的信用應用場景大都在摸索階段,導致業務量小、業務穩定性差,很多信用服務機構是靠非信用業務來支撐機構的運轉。
針對上述問題,不難看出,推動信用服務機構成長的關鍵在于建立符合中國特色經濟體制的信用市場體系。
——加快立法建設。信用是市場經濟的重要內容,信用市場的行為應該受到法律規范。所以,必須健全我國的信用法律。一是要明確信用信息的公開范圍和責任單位。責任單位包括政府、個人、企業、社會組織等各類社會主體,都要依照法律規定切實履行信息公開義務。二是要保證信用信息的真實性。社會主體在披露信用信息是都應保證其真實性以及動態的連續性。三是規范從業人員和服務機構的行為。規范從業人員和服務機構必須依法收集、整理和使用信用信息,并尊重第三方立場,對惡意篡改信用信息或者提供虛假報告的人和機構,要予以法律制裁。
——發揮政府監管。政府是帶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火車頭”。一是要加大依法向社會公開信用信息的力度。二是對信用行業的信用服務機構和從業人員進行監管。三是政府不應直接參與信用市場的經營,但是要建立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和市場秩序。四是要實行科學合理的市場準入制度。對要進入市場的信用服務機構進行必要的資質和實力審核,防止機構間無序競爭和惡意競爭。
——加快人才培養。一個行業的發展壯大,人才是重要保障。隨著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發展,信用方面的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缺口也越來越大。不管是機構還是大專院校都應加快腳步,為推動行業的發展做好儲備,也為全面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做好服務。
——培育信用文化。相對信用發達的國家,我國在信用意識和信用文化的培育上還有所欠缺。在很多地方,社會主體的失信成本還比較低,人們在社會活動中不重視自身的信用狀況,也不重視他人的信用狀況,信用意識缺失。在當前信用水平還遠沒有達到理想狀態的情況下,整個社會要梳理信用意識,開展誠信教育,培育信用文化將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浙江省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