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的“訪貧問苦”
閱讀《清史稿》,我發現,古代有些官員春節后不僅訪貧問苦,而且立春時還扶犁親耕,更重要的是,其行事比現代人低調得多。
史料載,曾撰寫著名的勤政廉政名言“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的高以永,就是清代訪貧問苦工作做得比較好的一位知縣。清康熙年間,高以永調任內鄉縣,正值戰亂剛過,百姓因躲避戰亂,紛紛背井離鄉,莊稼荒蕪、經濟蕭條。一上任,高以永就深感責任重大,于是首先深入基層開展調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知縣在任的每個春節前后,他都充分利用“封印”之機“遛”進民間微服私訪,尋發展之策、問百姓之苦、解百姓之憂。然而,對這樣一位勤政廉政的正縣級官員的宣傳,卻非常吝嗇,僅有的“文字報道”也惜墨如金,寥寥幾筆。
有人說,古代官員非常低調地進行“訪貧問苦”、“扶犁親耕”等,主要是因為交通閉塞、科技落后、資訊欠發達等造成的,可我總覺得這些只不過是客觀因素。雖然我也不敢貿然斷定古代官員有多么強烈的“責任意識”、“為民意識”,但從史籍資料中發現,像高以永這樣的“縣長”以及“當官不與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倡導者等,不愿對外張揚自己“訪貧問苦”,除了個人有較好修養、較高素質外,最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他們覺得造成民不聊生是自己失職、工作沒做好。所以,他們開展“訪貧問苦”等活動,一般都懷有羞愧之心。
(據《西安晚報》, 趙柒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