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滿靖怡
近幾年,有關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深閱讀與淺閱讀的爭辯不時碰撞,無論名家還是草根,都在發表各自觀點,并試圖引導讀者的閱讀方式,促進全民閱讀,提升全民素養。對于深淺閱讀之辯,雖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表現得較為突出,并有日趨激烈之勢,其實古人對于閱讀方式,也有深淺之辯。隋唐之際的孔子嫡孫孔穎達,之所以能夠編纂《五經正義》,正是深研先賢經書的成果。北宋宰相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其閱讀《論語》之深,明了宗旨之切,付諸實踐之強。當然,古人也有淺閱讀的案例,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就提出“不求甚解”的主張。
所謂深閱讀,筆者認為,就是對書籍、文章通篇細讀并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領悟,在領悟中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以此指導人生實踐的閱讀方式,具有閱讀深入性、思考深邃性和人生指南性等特點。淺閱讀,就是對書籍、文章摘要式、片段式、跳躍式,甚至標題化的閱讀方式,具有閱讀概略性、思考淺表性以及生活的消遣性和娛樂性等特點。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經管學部)
由此可見,深閱讀和淺閱讀是不同特點的閱讀方式,既有共性,又有差異,是閱讀的兩種模式,對立統一于人類知識儲備、信息獲取、思想形成的全過程。也就是說,無論是深閱讀,還是淺閱讀,都是我們不可簡單拋棄的閱讀方式。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一種閱讀方式,或簡單地肯定一種閱讀方式,要兼而用之。
從一定意義上講,深淺閱讀的關系,可以概括為博與專的關系。梁啟超關于讀書有句名言,“無專精則不能成,無涉獵則不能通也。”就是說,讀書先須博,即廣泛涉獵,其后須專,即深入鉆研。這樣,才能有所成就。通過這樣的閱讀,把深淺閱讀有機統一,才能造就學有所成的名家、大家。
當前,我們已經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這樣的時代,為我們提供了更加廣闊的閱讀空間和領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讀書渠道和獲知來源,不僅為淺閱讀提供便利,更為深閱讀提供資源。從另一方面講,對于不同需求的閱讀者來說,選擇深淺閱讀方式根源于其自身的知識、信息、理論需要,不能苛求。同時,數據時代也為個性化閱讀敞開了大門。
因此,對于淺閱讀,我們不能一味排斥,這也是一種獲知方式。特別是當今知識體量不斷擴大、知識體系不斷延展、信息容量不斷增多、理論觀點不斷多元的形勢下,以及在快節奏生活方式下,通過微信等現代媒體的傳播手段,微閱讀已經成為廣大讀者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獲知渠道,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對于部分人群而言,生活可以缺少書籍、報刊,但不可缺少微信。這從一個側面肯定了微閱讀、淺閱讀的普遍存在,以及這種存在的現實性與合理性。
當然,無論對于個人而言,還是對于民族而言,深閱讀始終都是個人發展和民族進步的重要階梯。宋代黃庭堅非常重視深閱讀,他曾說,“讀書欲精不欲博”。朱熹也曾說,“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咀,終不知味也。”因此,深閱讀對我們的成長更有益處。為此,在討論深淺閱讀方式中,更積極的話題應是如何引導深閱讀。
受一位老師的影響,我通常用三種方法進行深閱讀。
一是戀人法。明代于謙《觀書》一詩有云:“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對自己喜愛的書籍、文章,要像對戀人一樣深切地、充滿情感地閱讀,甚至背誦全文或部分章節,以體味作者的思想表達、情感表現和文辭表述,并把這種體味融合到自己的思想、意識、情感和言行之中,升華為自己的境界。比如,對唐詩宋詞的閱讀等。
二是友人法。把所閱讀的書籍、文章當作自己的朋友那樣,在閱讀中與作者平等交流,可以贊賞其觀點、文辭,也可以批評其論點、表述,更可在閱讀中思考以獲取心得,通過標注、眉批等方式,實現與作者的思想溝通和見解交換。這種讀書方式要下慢功夫、苦功夫。宋代陸九淵所說“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興味長”就是此意。要有“一章三遍讀,一句十回吟”的韌勁來讀書,這樣才能讀出滋味、讀出真意,才能與作者交心。作者通過書籍與讀者溝通,讀者也要通過書籍與作者溝通,這就是讀書式交流、讀書式交友,即古人所謂的神交。
三是敵人法。我們在讀書中,對于有疑問的內容,就要以書籍中的觀點為敵,尋查其破綻、考證其論據,歸謬其結論,經過思考,得出我們自己的思維成果。恩格斯在讀杜林的書籍時就采取了這種閱讀方式,經深刻思考,寫出了著名的《反杜林論》。其實,我們手頭的書籍、文章并不一定都是正能量的,許多信息有可能是虛假的,偽科學、假新聞也充斥于各種媒體,這就需要我們在讀的時候深思、切問、明辨,采用敵人式讀書法提升辨別力,增強免疫力。
總之,無論是深閱讀還是淺閱讀,都是我們工作、生活中需要的閱讀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閱讀方式。越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兩者并存的理由就越充分、基礎就越雄厚。多爭無益,重在閱讀中獲知、獲知中提升、提升中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