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君
遼寧財貿學院,遼寧 葫蘆島 125105
?
基于政府角色定位的經濟法權利干預思考
孟昭君
遼寧財貿學院,遼寧 葫蘆島 125105
在深化中國經濟發展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準確地定位政府在經濟法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干預經濟法的權利。文章通過對基于經濟法權利干預政府角色定位的意義、政府角色的準確定位、將經濟法干預法制化等方面探究,以期為研究者提供參考。
政府;角色定位
經濟法滿足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使市場經濟實體的整體協調和一體化,它是一個特殊的法律部門。作為經濟法的主體之一,政府不僅受到經濟法的約束,而且也是經濟法的權利和義務的承擔者和執行者。從經濟法具有的性質來看,其經濟性質使得有很大必要在市場運作中應用法律賦予的權利。目前政府角色定位面臨著不少問題,包括給自己正確定位;要與時俱進,順應潮流;正確使用權力,正確對市場進行監管等。
(一)遏制與民爭利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初期,已出現了大量黨和政府機關建立企業的現象。這使得黨政機關利用了企業管理的優勢,導致黨政機關對工業成本資源和客戶資源壟斷,嚴重阻礙了企業的公平競爭。當政府準確定位后,對于自身的經濟行為就可以進行適當地調整。并且能在政策施行的過程中,避免與人民爭利益的現象。中小企業必須依賴技術與制度方面的創新,同時,政府還需營造一個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這樣才能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市場經濟本身才能良性發展,形成巨大的生產力和有規模經濟效益,實現國內市場整體經濟繁榮。
(二)經濟法價值體現
經濟法具有特殊的價值取向,政府在行駛權力和定位時,應將公正、公平、有序、效率等作為價值觀的核心內容。同時,經濟法還應該合理規定政府行為的權責與義務,以限制和規范政府的經濟行為,促進實現經濟法的價值。經濟法的一個重要職責是糾正市場調節失敗的情況。作為市場運作機制的有效補充和保證,經濟法是法治的根本價值取向。
(一)經濟法的實際執行者
政府執行經濟法的具體任務包括:確保企業得到實現經濟法的目標,權利和義務可以通過協調市場經濟主體和企業的經濟行為在實踐中進行。經濟法律是規范企業經濟行為與經濟主體調整之間的關系,政府負責執行經濟法,提供行政權力,保護和促進憲法和行政法的實施,通過立法來規范和約束政府履行管理行為的經濟功能、政府經濟監管的行為以及相應的明確定義的責任。
(二)為經濟法服務
作為經濟法服務的提供者,政府負責制定和完善一些社會和經濟發展政策。同時,有必要建立健全的市場經濟制度,引導市場規范操作。事實上,政府應該服務于市場經濟的發展,服務于人民的社會進步。具體來說,政府應服務于經濟民主、市場經濟、自由和公平競爭,建立科學合理的市場經濟運行體系;政府應為經濟服務創造良好的環境,引導消費和投資,促進技術創新,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政府應該創造良好的環境,使得可持續發展戰略能夠順利實施,經濟社會與人口、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方面的發展能夠協調統一,建立穩固的發展根基。
(三)經濟法的主體人
從全社會的角度,經濟規律實現市場經濟主體的協調。為了充分發揮經濟法的功能,政府需要得到強大的行政權力的保護。政府是經濟法的權利和義務的執行者,也就是說,政府是經濟法的一個重要主題。經濟法體現我國經濟發展的意志,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社會和經濟整體利益的目標。
(一)政府利用貨幣和金融等關鍵經濟變量,通過各種經濟手段管理國民經濟。但由于國家宏觀經濟調整運行的總體手段薄弱,領域范圍較廣,對整個經濟社會的影響深遠,如果不能有效履行好的國家權力管理責任,政府決策時,可能因為混亂和沖動使得預期目標無法到達。我國法治社會的形成也對經濟法的市場干預提出了要求,也就是說,其行使權力的范圍不能超過法律本身賦予的權利。
(二)政府在市場監管中行使行政權力,其范圍也在隨著經濟發展而擴大。雖然政府的行政干預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但也影響到了市場經濟競爭,限制了市場上個人主體自由權生產經營的熱情和發展的潛力。經濟法干預法律要求政府行政干預更加規范合理,逐步實現政府行政干預是其合法性、程序性和責任性形成的過程,使目前的行政干預達到最低限度。
(三)政府干預經濟法的權利不僅是宏觀市場的監管,而且是微型市場經營的監管。同時,它可以使經濟法的發展在經濟轉型中處于有利地位。通過使用三種不同的手段:行政,經濟和法律,過渡到法律形式的主要階段。要想實現法治經濟,就要以經濟法的形式介入市場,這是法治經濟實現的唯一途徑。
總而言之,經濟法在政府中的作用是經濟的主體,也是經濟的執行人和服務提供商。合理的全社會利益再分配和產業結構調整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題,實施經濟法能有效解決產業結構不平衡和分配不均衡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應當發揮執行者和服務者的作用,監督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及時糾正違規行為,為經濟法的實施創造一個合適的環境。
[1]廖鈺.基于政府角色定位的經濟法權利干預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6,08:104-105.
D
A
2095-4379-(2017)14-02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