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偉
(430000 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院 湖北 武漢)
論平衡理論在行政法中所具有的學術地位和意義
劉宏偉
(430000 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院 湖北 武漢)
在行政法學中,部分理論學者認為,現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論是由變革傳統社會的壓力和學術批判與創新的力量所促成的。從變革傳統社會壓力的角度出發,其所代表的是一種特殊的情景,從學術批判與創新力量的角度出發,其所代表的是一種意識形態下的理論觀點,但是這兩方面如何達到一個統一而又平衡的局面卻是很多國家都在探討的一個問題,行政法下平衡理論也在這個問題中與中西方的各個國家中不斷的被研究著,發展著。
行政法;平衡理論;比較研究
在行政法中的平衡理論中,其最基本的主張就是:在現代行政法中,其目的、功能以及整個制度的設置都應該是公民權和平衡行政權以及相應的個人和公共利益上的多元組織。從行政法中的平衡理論中可以得出,公民權和行政權所具有的關系是行政法所調整的一對基本的矛盾。
1.1 行政法的價值導向
在行政法平衡理論中,其認為凡是涉及到行政法領域之中的社會中的多元利益和價值都要相互的協調和尊重,而在這個相互協調和尊重的過程中還需要對價值沖突中制相關的解決方案。在行政法所具有的價值要素中,平衡理論所指的主要是以相對人權利和行政權基礎,和此相關的個人與公共利益、社會秩序和個人自由、行政效率和個案公正中的重要而又具有相互對峙性與依賴性的價值所組成的一個整體。要知道,中國行政法中的平衡理論更多的是以集體主義為基點來作為一個平衡器,國家的利益始終是建立在對社會利益關系的歸宿點和出發點上的調節與控制中。
1.2 行政法的研究視角和方法
在研究視角上,傳統行政法主要是從控制理論和管理理論這兩個層面出發。其中,控制理論是從制衡機制和憲政主義分權的視角下出發,是對公民個人權利和自由保護制度上的有效控制。管理理論是以行政機關所具有的有效行政為中心視角,在管理理論中其更多的是對行政工作的效率和公共利益進行強調。從行政法的研究視角和方法中得出,刑偵權利和公民權利是不具備直接上的可比性,在方法上更是不需要注重公民權和行政權上的直接配置關系。
1.3 行政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
在平衡理論中,行政法與概念上的闡述是監督行政關系和調整行政關系與原則和法律規范中的總稱。平衡理論中,行政法的調整對象是“監督行政關系”和“行政關系”這兩個部分,一方面只對“行政關系”進行探討會導致“管理論”的出現,同樣只對“監督行政關系”進行探討會導致行政法成為“控制法”,另一方面,只有將行政法所調整的關系歸結到這兩個部分之中,合理的行政法學體系才可以構建出來。在行政法中其所具有的原則是我國行政法學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4 行政法關系
在平衡理論中,其認為民法和行政法所強調的都是對平等主體間的一種調整關系,同時兩者在狀態上的調整也是一種平衡而又平等的關系。兩者之間所具有的不同,其一是行政法關系中的平衡關系是一種非對等的動態平衡關系,其二是民法中的平等關系是一種對等的關系。從這兩種關系中可以得出,不管是哪一種行政法關系中,行政法的權利都是處于一種不對等的狀態,而這種狀態卻是存在的一種必須。在平衡理論中,這種必須的不對等形式必須是合理的,其所對應的平衡前提也是建立在最終動態平衡的實現角度中。在行政法關系中,動態的平衡是一種建立在程序法律關系和實體法律關系之中的,其權利的主體為行政權力的相對方和行政機關,在權利主體中兩者是一種非對等而又相互制衡的“倒置”關系。
1.5 行政法制原則
在傳統的平衡理論中,其認為行政法治的重點在于控制自由載量權和限制行政權力的范圍之中,在此觀點之中,政府不僅是被控制的對象,同時也是保護公民地位的一種權利象征。平衡理論中,行政法制的原則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法制原則不僅要求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同時還需要對方同樣準守法律制度;其二,一切行政權力的執行都需要服從行政法制的原則,但是對于不同行政權利的執行需要按照不同法制下的要求來執行;其三,在行政法的關系之中,行政法治對雙方主體與權利上的實施,不僅要相互的制約,同時還需要實施一定的激勵政策,對于行政的主體其工作的重心是制約,對相對的那一方其工作的核心是參與管理,實施的重點是采取激勵性的政策。
1.6 行政法體系
平衡理論所倡導的是行政法律制度的基礎上建立一種“行政權—公民權”之間相互協調的模式。在行政法體系中,一般認為其制度中包含抑制行政權濫用和保障行政權有效實施的制度這兩個方面。前者所包含的制度主要在行政程序中的行政實體法之中,其制度的重點是在設置一套公正的行政程序之中;后者所包含的制度主要在行政立法、行政處罰和行政強制執行這些管理方面,其突出的是行政權力這個主體,強調的是社會公民所應該服從的一種權利義務。在現代行政法制建設的過程中,其余行政法體系中的建立一定要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對這兩個類型的制度做到有效的平衡,這樣才可以更好的體現出各種價值在行政法中所具備的平衡精神。
從以上的分析和探討中可以得知,在行政法中,平衡理論將經典憲政主義中的平衡理論率先引入到了你“行政權—公民權”這一關系領域之中,有效的實現了“平衡憲法”與創造性中的轉換,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對行政法發展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多方問題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規范制度。在平衡理論中,其提出的理論基礎占據著在行政法中占據著核心地位,同時還建立了三個理想的現代行政法理論,即平衡論、控權論和管理論。行政法中,平衡理論所倡導的“行政權—公民權”這一關系,從平衡的視角來看,其對傳統行政法中的概念框架和學科系統進行了更新,使行政法學從邊緣的地位中成為了一門真正獨立的學科體系。受西方管理模式和傳統控權模式相互僵持情況的影響,平衡理論為中國在發展時期與行政法制度的創新發展奠定了合法性的地位。
綜上所述,平衡理論在行政法中的實施與執行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雖然其隨著社會主義的建設已經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但是在這個發展的階段,新問題的出現以及制度的不明確依舊需要對行政法平衡理論進行深入的比較研究,這樣才可以這樣才可以從實質的角度中將各種價值在行政法中所具備的平衡精神體現出來。
[1]楊海坤,何薇.關于中國行政法(學)理論基礎問題的討論[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4).